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三讲:《中西交流史—以斯当东(1781-1859)在广州与英国国会活动为例》
来源:清史所 作者: 清史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4-13

3月18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春季学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三讲在线上举行。牛津大学东亚系何鸿燊中国历史讲座教授沈艾娣女士应邀作了题为“中西交流史——以斯当东(1781-1859)在广州与英国国会活动为例”的学术报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夏明方教授担任主持,历史学院80余名师生出席,校外40余人共同在线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夏明方老师介绍了沈艾娣教授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称赞沈教授善于通过小人物命运展现大时代变革,其研究成果犹如苏杭刺绣般细腻、精致而富有洞察力。对疫情期间沈教授对中国人民大学“史学前沿”课程的鼎力支持,夏老师亦表示衷心的感谢。

沈教授以自身研究兴趣的转变引入报告。她首先将彭慕兰的《大分流》与自己的著作《传教士的诅咒:一个湖北乡村的全球史》进行比较,认为当前通行的全球史研究往往忽视个人的历史、地方的历史,因此呼吁开展“全球微观史”的研究。她表示,自己近来的研究重心已从山西地方士绅转移至马戛尔尼使团中的口译者李自标与斯当东(指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的儿子),尤其关注从斯当东的个人与中、英两国存在的密切联系透视那一时代的中英交流史。故此乐与大家分享,展示“全球微观史”这一研究路径。

不同于出身于翻译系学者对语言问题的强调,沈教授希望借助“翻译”背后的人际交往对中国近代历史形成一些新认识。沈教授认为,学界对马戛尔尼访华使团的研究,向来注重其中的中西观念与礼仪之争,忽视了其他一些重要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斯当东学习汉语及其后来与中国人的交往历程得以显现。她指出,斯当东从小就接受了多种语言的训练,其后跟随马戛尔尼使团出使中国给他提供了一次学习汉语与充当口译者的契机。回国后不久,斯当东的父亲给他找到了一个在东印度公司广州商馆工作的机会,因而他再次来到了中国。通过展示斯当东收藏的中国画——潘长耀的花园,沈教授分析了这一时期斯当东和中国行商的密切交往,并指出在此过程中他的汉语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广州期间,斯当东不仅翻译出版了《英吉利国新出种痘奇书》,同时还将中国的《大清律例》向英国翻译出版,充当了两国文化交流中介的角色。

沈教授随后把目光放到了斯当东在中英交涉中的地位这一问题上面。自从1808年英军占领澳门,东印度公司与两广总督衙门关系趋于恶化,沈教授以斯当东亲身经历的“吴亚成事件”与“阿耀案”为例进行了分析。在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期间,斯当东不仅充当副使,并肩负起口译的重任。在跪拜问题上,由于斯当东不愿阐明马戛尔尼的跪拜先例,嘉庆帝极为愤怒。沈教授在此强调了斯当东作为口译者所承担的压力。

斯当东回到英国后成为国会议员,由此卷入到了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过程。沈教授认为,此前在中国的多年经历成为他挥之不去的“阴影”。当时英国报刊和一些宣传品讽刺斯当东是一名“天朝官员”,其言行与他作为英国人的身份并不相符。在1836年律劳卑事件中,斯当东对律劳卑的一些非法途径进行了谴责,并对英方聘用的具有挑衅性的中文翻译提出质疑。不过在鸦片战争前夕,斯当东为了赢得英国首相帕麦斯顿口中的国家荣耀,宣称鸦片贸易从国家角度而言仅仅是在何种程度上违反了国际权力与国际法的问题,在承认中国有权利禁止鸦片走私的同时,他却辩称在林则徐之前,中国并没有法律规定要没收口岸外的货物,也不会对外国人的走私行为进行人身处罚,林则徐的禁烟行动大大超出了常规,并打击了英帝国的荣誉与利益。这与斯当东此前的行为差异甚大。援引当时另一位议会议员的评论,沈教授认为,这种做法与其从事中英之间的口译经历相关,他如同诉讼双方的律师一样,通常会站在双方的立场相对辩证地看待问题。但实际上斯当东的观点和建议是被轻视和忽略的,他本人也逐渐成为了中英交流中的边缘人物。

讲座最后,沈教授强调了“全球微观史”研究的意义,并对中英两国间一些被忽略的共同之处进行了分析,指出中英两国商人的地位不高,但仍能通过金钱影响到政治;中英两国都有一些对彼此国情比较了解的人物,不过他们的认知却未被双方高层采纳。

夏明方老师对沈教授精彩的报告进行总结,认为沈教授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将斯当东不起眼的个人经历串联起来,并将之一步一步地卷入到宏大的中英冲突之中,可谓移步换景,向各位听众呈现出了宏大的历史。在报告中,沈教授努力将微观史与全球史结合起来,开辟了全球史研究新路径—“全球微观史”,这种研究路径对中国历史研究具有比较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在提问互动环节,校内外师生围绕历史研究中的价值中立能否实现、英国对华政策的转变过程等问题与沈教授展开了多方面讨论。沈教授认为任何一个学者都不可能完全做到价值中立,因此需要运用多方面的材料,并从不同的层面看待材料。她强调,在发动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都存在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官员,斯当东对此难以认同,故而没有将其放入到自己的回忆录中,这反应出了文本背后有作者的价值选择。关于英国政府对华宣战的过程,沈教授认为这是由帕麦斯顿内阁这群对中国知之甚少的人做出的决策,但另一方面,由于英国政府不可能给广东的英国散商做出巨额的补偿,只能选择开战来解决这一难题。最后,沈教授结合斯当东的个人经历分析了他对中国的感情变化,亦即由钦佩到冷淡的过程,而这一变化与英国政府的压力密切相关,表明斯当东的个人感情实际上也与中英关系交织在一起。提问结束,沈教授再次对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邀请表示了谢意,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2020级中国近代史博士郭黎鹏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