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历史学家的情怀——从钱穆与顾颉刚的学术论争谈起》
来源:清史所 作者: 清史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6-08

4月2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春季学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八讲在公教一楼1503室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帆教授应邀主讲,讲座主题为“历史学家的情怀——从钱穆与顾颉刚的学术论争谈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夏明方教授担任主持,历史学院6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李帆教授对本次讲座的主题进行了总览式介绍,指出将围绕钱穆的成名作——《刘向歆父子年谱》所引发顾颉刚与钱穆之间的学术论争这个具体个案展开,探讨一系列引人思考的学术问题,特别是经学和史学的关系问题,进而体会历史学家的学术精神与情怀。

讲座的第一部分从《刘向歆父子年谱》的学术贡献谈起。该书是钱穆的成名作,主要运用《汉书》等史料梳理出经学史实,逐年排列,凸显各家各派的师承与分歧,结果证明康有为所著《新学伪经考》有关刘歆伪造古文经的结论,多达28处不能自圆其说。据此,钱穆认为,从伪造时间、伪造手法、伪造目的和经书渊源与内容等诸多方面考证,均无法得出刘歆伪造古文经的结论,《新学伪经考》实为康有为为了实行托古改制而杜撰的。《刘向歆父子年谱》出版后,在学界影响极大,也成为钱穆人生的转折点。李帆教授指出,这部书大获成功的原因在于触及了学术界的重大问题——今古文之争。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是维新变法的重要依据,也在学界引起很大的争论,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古文经学是否真的为刘歆伪造。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一出,用详实的证据打破了康有为的学说,引人注目。对钱穆取得的成就,李教授认为要从那一时代经史关系的变化进行审视。钱穆虽是从经学入手,却是运用史学的方法来质疑《新学伪经考》的。具体来说,经学一直是中国传统学问的核心,史学则基本上处于次要的地位;但是到了清末,经史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史学地位大大提高,既有章太炎对“六经皆史”的提倡,也有梁启超鼓吹的史学革命。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之后,经学已经被分解,走向学术的边缘,史学则逐渐走向中心。钱穆登上学术舞台之际,正是经史地位发生变动转换之时,而钱穆的贡献就在于 “于史学立场,而为经学显真是”。这一主张的学术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是凸显了求真的态度,用史学的方式化解了门户之见这一经学家治学长久以来的弊病;其二是对六经皆史之说有所实践和突破,用史学来证经,解决了经学上的大问题,为史学研究特别是古代文献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从此之后治经学问题的学者多师法钱穆。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李帆教授详述了顾颉刚与钱穆之间的学术论争,认为顾所认同的《新学伪经考》,却依然愿意帮助发表钱穆的《刘向歆父子年谱》,体现了顾先生的宽阔胸襟,而后续的论争更彰显了顾、钱二人同样的执著求真的学术精神。从学术背景来看,顾颉刚受到康有为和胡适等人的影响,对上古历史产生怀疑,进而辨析古史,愈发信服康有为的观念。虽则顾也看出康有为实则是“用辨伪做手段,把改制做目的”,因而对今文家的学术态度持保留意见,但对顾影响更大的,还是受今文学家“疑古惑经”的启发,怀疑经书,辨析古史,试图拨开古史“茫昧无稽”的迷雾。故此一面帮助钱穆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一面站在钱穆的对立面,发表长文《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继承和发挥康有为的说法,认定《毛诗》《古文尚书》《逸礼》和《左传》都是刘歆的伪造或改造。文章发表后,顾还邀请钱穆为此文写一篇评论;钱穆也给出了认真的回应,认为顾颉刚是古史辨派的领袖,他的论断可用历史演进和传说流变加以说明,而不必弃己之长,归于刘歆作伪。李帆教授由此指出,实际上在钱穆看来,汉代经学的历史是自然演进和生长的过程,可以用古史辨的方法考察清楚,顾颉刚不必相信康有为而放弃自己的一贯做法。其后,顾颉刚再次撰文解释,认为自己不是维护康有为,也并非相信今文学家,而是认定康有为揭发这段骗案是可信的。

李帆教授提醒大家,从这段争论来看,顾钱双方都是站在史学立场讨论经学问题。虽然两人争论的都是经学上今古文之争的核心问题,但分析论证双方的立场和主张,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争论已不是传统的经学之争,而是现代意义上的史学之争。双方所信服的都是各自所认可的历史考证结果,即便这些结果可能和今文家的某些结论相合,但基本着眼点已大相径庭。钱顾之争其实是清末康章之争的延续,但由于时代语境和学术主题已经转换,故此也从当时带有浓厚政治意味的经学之争转向了现代的学术之争。李帆教授进一步指出,在史学“求真实”的层面上,顾颉刚是在“疑古”大思路下找到前人的某些具体论断而信之,钱穆则是在总体上非“疑古”的宏观视野下,于具体微观领域“疑”而“考”之,两人皆有“疑”,但所疑方向不同,显示出史学理念上的差异。对于中国历史学而言,无论是钱穆的信而有疑,还是顾颉刚的疑而有信,最终都是殊途同归,皆有益于近代新史学的成长壮大。事实也证明,他们从各自方向所作出的努力为史学发展贡献良多。

李帆教授最后指出,钱顾之争给我们带来了有关学术情怀和学术精神层面的思考。首先,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学者应该以宽广的胸怀追求学术真理。第二,应当有不盲从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敢于挑战权威。第三,应破除门户之见,从学理出发探讨问题。第四,应以平等的态度和自由协商的精神讨论问题。第五,当时的时代氛围与学术风气对今日学风有诸多启示,值得我们学习。

(2020级专门史博士沈淼)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