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下午,清风工作坊第一期活动在人文楼400会议室顺利举办,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方向的同学们齐聚一堂,共同交流学习。本期座谈会邀请的嘉宾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2019级博士研究生尉彦超,师兄以“北洋政府时期相关资料的搜集与利用”为题,从档案史料、报刊史料、日记史料、笔记史料等四个方面出发,介绍了史料特点、搜集途径及利用时的注意事项,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尉彦超师兄首先介绍了《全国民国档案通览》、《民国档案研究》两本工具书,供大家着手搜集史料时使用,了解概况。利用档案史料,则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需要熟悉当时的官制与文书制度。例如,一份公文在形成过程中会流经哪些部门?我们想了解的事件都会涉及到哪些机构?有《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民国政制史》和《民国时期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资料选编》等书可供查阅。二是要注意电报类档案的日期。北洋时期的电报采用“韵目代日”,在查询对应日期时,也要看清楚是公历还是农历。发电日期与收电日期的时间差也应留意,梳理时间线时,不能以发电日期为准,判断某一消息已被收信人知晓。三是要对档案史料进行批判性利用,尽量找出关键性史料,重视档案但不能偏信档案,尤其是公文,应认识到档案的留存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可拿来就用,避免文山字海。
关于报刊史料的利用,尉彦超师兄认为报刊史料具有数量大、种类多、连续性强等特点,利用时切忌堆砌,应重视刊物性质、作者身份和文章位置等信息,辨清刊物背后的立场和作者意图。要了解刊物的立场,可以查阅《中国报学史》、《中国近代报刊史》、《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等书籍;要了解作者身份,则可以参考《清末民初重要报刊作者笔名字号通检(正续编)》、《五四以来历史人物笔名别名录》、《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等书籍。报刊“连续性强”的特点则可以帮助我们考证所需的具体时间,与其他史料配合使用。
阅读和使用日记史料时,可以参阅《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和《中国近代日记文献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尉彦超师兄介绍,虽然日记有很强的主观性,作者会对自己的叙述有所选择,但在反映作者活动、交际和情感方面较为可信,能够为我们梳理重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观察时人对某些事件的看法提供帮助。
笔记史料则可以从《近代稗海》、《近代史料笔记丛刊》等书籍入手查找,相对档案来讲,笔记史料能够表现事件深层的细节,透露一些内幕,能够反映时人的看法与态度,为我们的文章增添很多历史感。
关于史料的整理,尉彦超师兄结合自己的经验,介绍了两种方法。首先要注重编年,时间线索梳理清楚之后,很多问题会不证自明。其次是要注重参照,利用史料时应选择关键人物为主线,各种史料相互照应,形成史料群。
随后,尉彦超师兄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同学们就如何对某一历史时期的成说进行溯源和解读的问题热烈讨论,就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发掘政论材料,如何看待“《顺天时报》造假一说”,以及在检索关键词无果时如何转换思路等问题,相互交流讨论。师兄认为,检索只是一种搜集资料的手段,不成系统,在具体研究中,还是需要回到具体的人、事、物,回到史料,广泛阅读,才能形成对历史较为全面的感知和把握。
分享会结束,同学们合影留念,纷纷表示这次座谈解决了自己写论文的许多困惑,听完师兄分享的心得体会,自己很受启发,收获颇丰。清风工作坊第一期活动顺利落下帷幕,下期再见,敬请期待!
(转自清风学社公众号,图片:罗靖曦/文案:陈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