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2022年春季学期 “ 史学前沿 ” 第一讲 唐纳德•沃斯特:如何从星球史的视角重新理解历史?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03-18

2月26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春季学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一讲在线上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暨生态史研究中心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教授应邀作了题为“星球史:一个新视角”(Planetary History: A New Perspective)的英文学术报告。本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夏明方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侯深教授、吴羚靖博士作为与谈人参与讨论,历史学院以及国内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共90多名师生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唐纳德•沃斯特教授是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堪萨斯大学赫尔荣誉教授,美国科学与社会学院院士,剑桥大学“环境与历史”系列丛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环境史学的创始人与权威学者之一。其主要著作包括《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尘暴:1930年代的美国南部大平原》《帝国之河:水、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在西部的天空下》《萎缩的地球:美国丰裕的兴衰》等。“星球史”(Planetary History)概念由沃斯特教授于198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学界不断得以深化。本次讲座是沃斯特教授为近年来致力撰写的新著所写的导论,旨在以星球史为中心理解创造历史的两大动力。

讲座伊始,沃斯特教授就以美国俄勒冈州的欧纳海滩国家公园(Ona Beach State Park)为例,向师生们介绍了什么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一般情况下,传统史学遵循以下五个原则:(1)将历史定义为人的历史;(2)从民族国家或民族主义的视角来组织历史叙事;(3)将历史局限于政治或政治文化领域;(4)把文字记录或档案作为历史研究的基础;(5)将历史视作相对新近的产物(最多不超过五、六千年)。在这种传统史学范式的指导下,历史学家在研究欧纳海滩国家公园时往往强调20世纪俄勒冈州的少数几位政治领袖(Oswald West州长、Tom McCall州长等人)在该州环境保护工作中所发挥的领导力,从而忽略了长时段的自然变迁(例如地震、海啸等)对欧纳海滩国家公园的重要作用。沃斯特教授认为这种以人(尤其是政治精英)为中心的传统史学范式无法很好地解释包括欧纳海滩国家公园在内的许多历史现象。

在批判传统史学范式的基础上,沃斯特教授提出了一个以星球史为中心的新视角来重新理解历史。不同于传统史学,星球史并不探讨国家或群体之间的差异性,而是关注那些存在于人类之间、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以及人类与物质本身之间的共同点。沃斯特教授首先讲述了地球本身的历史。四十六亿年前,地球作为一颗星球在太阳系出现。在地球存在的最初十几亿年间,地球上没有任何生命体。三十四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地球上产生。八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开始在地球上出现。四、五百万年前,地球上产生了原始人类。智人直到二十万年前才在地球上出现。大约五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尼罗河沿岸率先诞生了人类文明。在此之后,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也很快出现了人类文明(比如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通过回顾地球自身的历史,沃斯特教授指出人类并不是地球上唯一具有创造力的主体。事实上,在地球存在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人类活动。鉴于此,以人为中心的传统史学范式很容易造成我们对于历史的片面认识。

在沃斯特教授看来,外部自然(Outer Nature)和内部自然(Inner Nature)是创造历史的两大动力。具体来说,外部自然由微生物(Microbes)和气候(Climate)两大要素构成。微生物体积极小且肉眼无法直接观测,但它们在历史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借助历史数据,沃斯特教授证明由微生物引发的流行性疾病一直是人类生命的可怕杀手。其中,黑死病(1347-1351年)是历史上最可怕的流行病,曾夺走两亿人的生命。除了黑死病之外,致死率高的流行病还包括天花(1520年)、西班牙流感(1918-1919年)、查士丁尼瘟疫(541-542年)、艾滋病(1981年至今)等。这些流行病都造成了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目前仍在全球各地肆虐,迄今共造成约六百万人的死亡,这再一次证明了微生物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气候是外部自然的另一大构成要素。沃斯特教授通过图表向师生们生动展示了全球气候在历史中的起伏变化。在过去五千年中,全球气候有规律地上升或下降,从而形成了温暖期和寒冷期相互交替的格局: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900年)、第一个寒冷期(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500年)、第二个温暖期(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500年)、第二个寒冷期(公元前500年-公元1年)、第三个温暖期(公元1年-公元500年)、第三个寒冷期(公元500年-公元900年)、第四个温暖期(公元900年-公元1300年)、第四个寒冷期(公元1300年-公元1900年)、第五个温暖期(公元1900年至今)。沃斯特教授进而指出全球气候的变迁深刻影响着历史的进程。气候因素在诸如游牧民族的入侵、帝国的兴衰等许多历史大事件中扮演着十分突出的角色。

除了外部自然(即微生物和气候),内部自然同样推动着历史的进程。沃斯特教授认为内部自然由两部分组成:对高能量的渴望(Hunger for dense energy)以及生育力(Sex and reproduction)。首先,能量值在不同的食物和能源中分布极不均匀。有些食物和能源(比如肉和动物脂肪;原油和煤炭)中的能量值很高,而有些食物和能源(比如蔬菜和水果;木材和草堆)中的能量值极低。尽管如此,沃斯特教授认为能量本身不推动历史前进,有机体对于高能量的渴望才是历史的驱动力。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在过去几万年里,人类通过利用和改造自然界,不断实现自身的历史性跨越。每一次文明变革都体现了人类对于高能量的渴望。人类通过农耕活动实现了从土地中稳定获取能量的目的,由此开启农业文明的时代。后来,单纯依赖土地已不能满足人类对于能量的需求。通过发明机器(如蒸汽机),人类在获取能量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由此进入工业文明的时代。近几个世纪不断发生的科技革命又使得人类开始从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中获取能量。除了对高能量的渴望之外,生育力也是历史的重要动力。沃斯特认为生育力是所有物种的内在本性(Gonadic imperative)。从比较意义上说,人类在性方面与黑猩猩有诸多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人类具有很长的性活跃期以及很强的生殖能力。地球上庞大的人口数是人类生育力的生动体现,也是人类文明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人类在地球上的作用不能被无限放大。因为在统计上看,人类仅占地球生物量(Biomass)的0.01%,远远不及很多其他生物(如家畜、麦类作物、蠕虫、甲虫等)。

在探讨了创造历史的外部和内部动力因素之后,沃斯特教授总结了星球史不同于传统史学的三个方面。第一、星球史涉及整个地球及全部生命体的演化;第二、星球史注重智人的整个演化史;第三、星球史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史”。最后,沃斯特教授推荐师生们阅读Robert M. Hazen所著的《The Story of Earth》一书,提醒我们在做历史研究时要从整个地球的视角出发。

师生们对沃斯特教授的学术报告反响热烈。吴羚靖博士后首先用中文简要概括了报告内容,以方便大家的理解。夏明方教授对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沃斯特先生的星球史研究视角新颖,打破了以人类为唯一主体的历史解释模式。侯深教授注意到外部自然和内部自然这两个概念是沃斯特教授过去的研究未曾提及过的,认为这体现了沃斯特教授不断创新的研究精神。在提问互动环节,师生们围绕讲座内容同沃斯特教授展开了交流,还就地壳运动、板块理论等问题请教沃斯特教授,沃斯特教授一一作了回答。最后,师生们向沃斯特教授表达了谢意,并且期待沃斯特教授在星球史这一领域作出新的学术贡献。



撰稿人:2021级中国古代史博士生张欢

2019级中国古代史硕士生王苏佳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