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1日下午,由北京幽兰文化基金会设立,并委托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组织评审的第二届“新史学青年著作奖”颁奖典礼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李文杰、北京大学苗润博、中国人民大学彭春凌、复旦大学周健等四位获奖者现场出席,武汉大学魏斌线上参会。中国人民大学朱浒、杨念群、黄兴涛、刘文鹏、胡恒、萧凌波、胡祥雨,及北京幽兰文化基金会吴学军、河北师范大学谭徐锋、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武雪彬、部分在校学生参加会议。
会议分为颁奖仪式与学术报告两部分。颁奖仪式由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清史研究所副所长胡恒主持。历史学院院长、清史研究所所长朱浒代表学术评审单位致欢迎辞,对五位获奖者表示了诚挚的祝贺,并介绍了两届“新史学青年著作奖”获奖作品所反映出的全国历史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对现行学术评价体制改善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清史研究基地主任杨念群代表“新史学青年著作奖”评审委员会对北京幽兰文化基金会的支持表示感谢,对设立这一奖项的初衷及本届获奖者的产生过程进行简要介绍,强调其提名的广泛性、代表性,以及评审流程的权威性、公正性,希冀本奖项能为学界树立新典范,并鼓励获奖者及广大青年学者向着“考据、义理、辞章”三者兼具的理想境界努力。“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策划人谭徐锋作为出版人谈及他对于“新史学”的理解,呼吁学术出版机构及社会各界更多地发掘与鼓励青年学者。
从左至右:胡恒主持会议、朱浒致辞、杨念群致辞、谭徐锋致辞
北京幽兰文化基金会秘书长吴学军对基金会和奖项设立情况做了简要介绍,并为到场的四位获奖者一一颁奖。本届“新史学青年著作奖”共产生五部获奖作品,分别是《辨色视朝:晚清的朝会、文书与政治决策》(李文杰,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辽史〉探源》(苗润博,中华书局,2020年),《章太炎译〈斯宾塞尔文集〉研究、重译及校注》(彭春凌,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山中”的六朝史》(魏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周健:《维正之供:清代田赋与国家财政(1730—191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吴学军为李文杰、苗润博、彭春凌、周健颁奖
获奖人合影
颁奖仪式后的学术报告环节由《新史学》集刊学术秘书萧凌波主持。李文杰首先对获奖作品进行解题,分析了晚清文书、朝会的流变及政治决策中的权力关系,认为权力与责任的对等是衡量制度优劣的关键,最后强调政治史研究须兼顾制度与人事。苗润博提出,近年来的古籍整理实践已推动学术范式由“是非型校勘/考证”向“源流型校勘/考证”转型。他的获奖作品重视文献的动态生成过程,将历史记忆与历史叙述引入传统校勘学中,使之从单一的文本批判走向多元的史学研究。彭春凌以建构跨语际思想时空为议题,探讨中国近代思想与19世纪中叶以降全球思想的关系,介绍对章太炎译《斯宾塞尔文集》进行研究、重译及校注时的学术心路,并阐明探寻章太炎思想变动、斯宾塞译介史及中国近代思想史整体图景的重要意义。魏斌指出其研究致力于探寻中国历史上平行于郡县国家体系的文化生活空间的生成过程,并着力发掘中国历史中富有美感的内容。他还通过自己的研究经验,阐述广泛读书与专精研究间的辩证关系。周健介绍其研究理路在于先聚焦于事件与时代,再进入具体的制度的讨论,以从复杂的制度中发掘出最为重要的部分,并在专门史与一般史间寻求平衡。他的获奖作品还注重“经制”外的研究,力求对制度史形成完整的认识(五位获奖者的发言请参见澎湃新闻https://m.thepaper.cn/rss_newsDetail_22214778)。报告结束后,杨念群、黄兴涛、谭徐锋、胡恒、武雪彬等参会学者分别与获奖者就历史书写与记忆、跨语际实践、史学研究的贯通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会场讨论
本届颁奖典礼不仅继承了首届评奖中关注人文、鼓励青年、勇于革新的精神,也为“新史学”品牌的建设、史学研究创新、学术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章。各位获奖者坦诚真挚的发言,也令在场旁听的在校学生深受启发,倍受鼓舞。“新史学”的精神将在薪火相传中不断发扬光大。
颁奖典礼合影
文:陶志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