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讲座回顾】“史学前沿”第4讲:你怎么知道你“知道”了?
来源:清风学社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04-01

2024年3月1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春季学期“史学前沿”第四讲在公教二楼2405举行。著名学者、浙江大学社会学系赵鼎新教授应邀作题为“你怎么知道你是对的——历史材料作为‘证据’的问题的缓解途径”的讲座。本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胡恒教授主持,历史学院2023级全体博士生及部分校内外师生参加,现场人气爆棚,气氛热烈。

讲座伊始,赵老师提出,每个领域都有自己认识论上的问题,他将以历史文本为题材,探讨怎么加强认识论方面的训练,反思你怎么知道你是对的。一个学者不仅仅在于你的知识多么渊博,更重要的是你的反思能力有多强。当你在形成结论时,脑子里有一个内部意识,我可能是错的,那么你叙事的客观性可能会大大增强。这种方法论的反思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第一“任何历史材料都是在大量的无意或者刻意取舍下的建构”。因此,要运用好历史材料,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材料进行分析:作者在什么社会背景下,出于什么目的留下了这些材料?为什么这些史料被流传了下来?这些史料反映了什么或忽略了什么?文本反映了当时的人们怎样的书写特征?要解答这些问题,辨别史料中有用的信息至关重要。此外,对研究者而言,也要掌握在众多被高度“污染”的历史材料中建构比较具有确定性的历史信息的技术和手段,即“基本功外的基本功”,以便对史料进行解读。

第二在研究中要注意限制条件,即“小常识”。赵老师以几个例子来说明了解“小常识”对于理解史料中各类叙述方式的重要性。首先赵老师以“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的典故由来讨论古代国家方方面面的性质。他认为一“舍”约等于15公里和大军一天平均行军距离这一常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人的军队的后勤、辎重的运输、保障情况,古代国家的国家能力和控制手段等问题。在进行重构古代社会面貌的研究时,不应完全将古今进行对比讨论,从军事领域来看,古代社会并没有现代国家的政策制度与控制手段,军队无法深入基层,所以在进行比较研究时应注意对限制条件的设置与理解。其次,基于历史地理的视野中对“春秋五霸”记载的辨别,春秋前期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庞大的常规军,根本无法在近200万平方公里的春秋国家地域上所形成的依次迭代的“五霸”这种情况。另外,在意识形态的性质与宗教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问题上,赵老师提出,某个宗教或者世俗意识形态在某个时空下的主导并不代表该宗教或者意识形态具有真理性。辩论并不是越辩越明的,存粹的意识形态层面的讨论没有既定的输赢准则,而其强势则总是通过强制性来实现的。最后,从游牧者的生存条件到古代游牧农耕者之间的互动模式,赵老师认为在中国的历史中,国家统一、人口的比例、政治制度的稳定性等等原因才是农耕地域的政体能够赢得与游牧政体间的战争的关键因素。

第三,赵鼎新老师希望大家在解读史料时能够避免意识形态的误导,即注重“大常识”。赵老师对历史方向“前定论”进行了讨论与反思,历史发展是前定的,西方的前定论来源于世俗化的《圣经》中的历史观,对其完全信任会严重误导对史料的解读。他同时也批评了在西方盛行的一种认为历史没有目的,每个历史都是自己的历史的观点。赵老师同样指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误区,即认为某类人群(工人阶级、学生、儒家、法家)、某类制度(多党民主、公民社会、斯大林模式)、某类事情(秦朝的统一)、某类结构或者思想具有某种前定的、功能性的历史意义。史料的书写者与研究者会在记录与解读中加入自己的观点,将自己渴望的东西强加到对历史的叙述中,以此来影响他人。

第四,历史学研究者要学会把握“势”。赵老师以濮德培(Peter Perdue)对清朝与准格尔之战中准格尔失败原因的研究,指出将清朝与准格尔之间的战争直接与英法殖民战争进行对比是不合适的。康乾时期与准格尔之间的拉锯战,与古代农业国家与游牧帝国的竞争类似,游牧帝国在战争中不占优势是因为他们的帝国是松散的、不稳定的部落联盟,如果无法保证在全部战争中胜利,游牧帝国首领的克里斯马权威就会松动,从而影响游牧帝国的政治稳定性,从而在战争中输给了农业帝国。而后,赵老师对曾经的“民主浪潮”与当下欧美危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为了在世界上推行多党民主体制,制造了许多理论,但却造就了许多低质量的多党民主国家,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世界的不稳定性。最后,赵老师讨论了谣言背后的“势”,赵老师以谣言的制造为例,用朴素的例子点明了,在社会运动中“造谣”往往会是价值观处于强势的一方输出价值倾向的一种方式,并且更容易发自参与其中的人的价值“内心”,因此也更容易产生于价值强势的一方,容易是价值强势一方的一些个人行为。

第五,要学会反思、反事实推理和差异性发问。在研究时用加大被解释问题的差异性信息量来约束叙事和理论建构的任意性,当x理论能解释a,当y理论能解释a和b,当z理论能同时解释a、b和c,那么z便是最好的理论。赵老师用大信息量的“为什么”问题来进行举例简要说明了他的观点。

在讲座最后,赵老师指出,我们要追寻学问的真谛,学会转变视角,转变观念,反思方法论,到了一定程度,可能会出现从理学到心学、主客客观高度融合的转型。

讲座结束后,胡恒老师进行了简要总结。他认为,本次讲座内容是“用常识来反常识”,赵老师讲座五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包含了四个层次的讨论,第一层面是从经验层面出发对宏大理论建构的“常识”的反思;第二层面是认识论层面,对于史料书写的多层次意义的解剖;第三个层面是从意义构造层面,对于历史事件的解释不止于事实层面,还取决于“势”,取决于对历史事件构成的意义构造的阐释方式;第四个层面是因果层面,也即解释历史因果关系的机制问题,借助差异化、大信息量的多角度观察是减少历史解释偏差的可行路径。他认为这次讲座生动展现了“新史学”讲座倡导跨学科互动的宗旨,为历史反思提供了非常具有冲击力的想法。历史学在与社会科学的互动过程中受益良多,但同样是双向收益,历史学依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最后,来自历史学院2023级博士班以及不同院系的学生与赵鼎新老师进行了充分交流,演讲圆满结束。

供稿|供图:缪慧妍 王梦琪 姬鹏雅

排版:付钰

审核:武炯炯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