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古代通史研究室共同主办的“新史料、新观点、新理论:元明清史与中华民族历史观学术研讨会”在京隆重开幕。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查显友,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二级巡视员陈晓嫚,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彭勇,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朱浒,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古代通史研究室主任赵现海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内著名学术期刊、出版社和新闻媒体的代表百余人参加会议。
查显友在开幕式上强调,本次研讨会是“三交”史研究和中华民族历史研究的盛会,只有深入研究好历史学,才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才能做好“第二个结合”。中华民族经历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打破照搬西方理论的模式,构建中华民族自主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全国“三交”史团队在国家民委的直接领导下,在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他指出,要发挥好AI在“三交”史、历史学研究中的助推作用,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更好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
陈晓嫚在致辞中回顾了国家“十四五”重大文化工程“三交”史编纂工作已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强调“三交”史编纂旨在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事实和理论依据。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民族史,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坚持“五个共同”,站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牢牢把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必须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共同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朱浒在致辞中表示,清史研究一直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方向,更在“三交史”编纂的契机下,重新关注了过去有所忽略的边疆民族史研究。清史研究在新史料,尤其是多语种、多民族、多维度史料的发掘上,仍有迫切需求和学科优势。对此,国内清史学者不但要直面来自西方话语体系的挑战,而且要走出清史学界,以更加宏大的视野助推清史研究的发展。
赵现海表示新时代推进民族研究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不仅在于确立自己的话语体系,还在于要把民族研究作为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抓手。与“新清史”错误论断相反,元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最高峰的时期,蒙古、女真正是在长城边疆建立起了具有开放性、复合性的政权,长城地带的整合推动了汉民族和北方民族不断融合、交流和统一。
彭勇在致辞中介绍了本次会议的设想和目标,他说:学界要探索元明清时期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新定位。元明清三个王朝既各有特点,又前后贯通。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而言,元明清时期和其他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这需要从新史料、新观点和新理论的角度集中阐释。“三交”史能成为2023年度全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充分说明了它的重要性,以及交叉属性强、兼具宽度和深度、创新性突出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元明清时期的中华民族史研究中尤其突出。
研讨会分为两个分论坛同时进行,与会的30余名知名学者立足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新史料、新观点、新理论等角度,深入挖掘各民族文献中的民族交融与大一统观念、元明清三代的国家体制与边疆治理的经验与传承、边疆各族群的交融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成长的历史,全面呈现了元明清时期中华民族不断巩固与发展的多重面相。
分论坛讨论结束后,各位专家围绕元明清历史的连贯性、回应错误史观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圆桌讨论。刘凤云提出历史研究要从历史事实出发,从中国历史自身的脉络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田澍认为破解“新清史”史观冲击的关键,要将目光从清朝向前延伸到明朝乃至元朝;黄兴涛从受国际法承认的条约中清朝对全体国民的自称角度,呈现了清末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特征。鱼宏亮认为现有研究在断代与断代、专题与专题之间的沟通较少,元明清史要协力推动多语种、多制度、多人群、多归属的研究;乌云高娃提出元明清在制度文化的传承性和统一性上特征尤其明显;吴启讷认为元明清历史本身也是在演进的,明清也具有观念和制度上的不同。
闭幕式由彭勇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胡恒致闭幕辞。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本次研讨会紧扣新史料、新观点、新理论的主题,打通断代、推陈出新、引领前沿,是一次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盛会,为“三交史”编纂提供了更为宏阔的理论视野、更为深邃的学术观点以及更为多元的历史文献,对深化新时代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和元明清史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转载自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