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王俊义先生追思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举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李治亭,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东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房德邻,台湾新竹交通大学研究教授詹海云(线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审李尚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汪学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原副社长孟超,《光明日报》编辑杜羽,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黄兴涛、杨念群、黄爱平、刘文鹏、李光伟、萧凌波、阚红柳、项旋,王俊义先生的同事、朋友、弟子,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学生代表参加。追思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胡恒主持。
追思会伊始,全体与会人员为王俊义先生默哀一分钟。
赵剑英从三个方面回顾了王俊义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工作与贡献:一是以学术情怀擦亮学术出版品牌,二是以学者风范提携青年编辑和学术人才,三是以为学之道彰显大家品格。王俊义先生在学术上平等交流,在工作上认真负责,倾心相助,严谨求真,精益求精,不仅是学术大家,也是优秀的出版家。
李治亭分享了自己与王俊义先生四十余年交往的经历。王俊义先生极具人格魅力,重情重义、真诚待人、谦逊为人;王俊义先生善于开展交流交往,长期与各地学者保持密切联系,有广阔的学术视野;王俊义先生为人刚强正直,坚持原则,不随意附和他人,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希望大家铭记和学习王俊义先生不改初衷、求真求实的学术品格,勉励清史研究所继承以王俊义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留下的宝贵学术与精神遗产,将其发扬光大。
杨东梁回顾了与王俊义先生多年来亦师亦友的交往过程。王俊义先生热情好客,平易近人。正是在王俊义先生的建议和鼓励下,他报考并成为清史研究所第一届研究生。在他求学过程中,王俊义先生传道、授业、解惑,在当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报以最大的学术热情进行学术合作,使自己获益良多。也正是在读研期间,王俊义先生担任了其入党介绍人,在思想上不断引领。王俊义先生永远离开了,但他的品德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房德邻回忆了自己在求学与工作阶段与王俊义先生交往相处的诸多经历。王俊义先生曾认真点评修改自己的文章,启发、鼓励他走上考证与辨伪的学术之路,勇于坚持自己的学术见解,认真对待自己的学术作品,精益求精,做到不留遗憾。王俊义等清史研究所杰出前辈学者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坚定了后辈们的学术自信,是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詹海云的缅怀信函(由项旋代为宣读)回忆了自己与王俊义先生的相处时光。王先生家庭和睦,其乐融融,他由此在家庭关系方面受益良多;王先生善于匡正他人之失,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王先生曾说自己一生与清史结缘,清史是古代学术的总结,也是此后学术的开创,推崇王国维中西古今学术并包和陈寅恪自由的学术思想、开阔的学术视野,王俊义先生作为家风与学术的楷模一直值得自己永远敬佩。
李尚英回忆自己与王俊义先生多年的交往,赞许王俊义先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宣传者和实践者,为炎黄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做出重要贡献。王俊义先生为推动清史研究和清史研究所的海内外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王俊义先生对后辈学者多有扶持和关心,也始终铭记前辈学者对他的帮助。
汪学群追忆自己与王俊义先生相处的点滴,他指出王俊义先生是和蔼可亲的长者,平易近人,正直率真;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组织学术活动,推进学术出版和学术交流;学术上追求卓越,成果丰硕;善于直接批评与表达观点,将人际关系与学术工作分开对待,是一位坚持求真求实的杰出学者和良师益友。
漆永祥感念王俊义先生对他的知遇之恩。王俊义先生在他的专著出版与学术成长过程中提供了很多帮助,对后学晚辈扶持奖掖有加,是自己学习的楷模。
孟超回顾了自己和王俊义先生交往共事的场景。王俊义先生对清史研究和清史纂修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推动了清史研究和资料整理经典作品的出版,嘉惠学林。王俊义先生品德高尚,工作严肃认真,平易近人,一丝不苟,为后辈传授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使人受益终生。
杜羽指出王俊义先生工作细致认真,对老师、朋友和晚辈的关系极为珍视,有情有义。自己在几次拜访王俊义先生的过程中学到很多,通过与戴逸先生、王俊义先生等学术前辈的交往,感到在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既有尊师重道的传统,也有爱生如子的温情。
黄兴涛回忆了自己与王俊义先生交往的经历,表达了对王俊义先生的敬重和钦佩。王俊义先生对清史研究所的创建与早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外学术交流方面,王俊义先生认为要大胆吸收和分析国外学者的观点,同国外学者平等交流,既切实推进了学术探讨,也收获了学术友谊,是清史学界中外交流的典范。
杨念群回忆了王俊义先生担任自己副导师时的情景,他指出王俊义老师是一个热情谦和、亲切的前辈,也是一个在学术批评上不留情面、直指问题的学者,在今天不可多得,也对自己的学术道路产生很大影响。王俊义先生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学术风格应当被清史研究所继承发扬。
黄爱平回忆了自己跟从王俊义先生求学的经历。王俊义先生指引自己踏上学术探索的道路,对自己多有帮助提携。王俊义先生在学术上独立思考,敢于突破常规,重视考证辨析,重审前人成果与评价。王俊义先生性情宽厚,为人诚恳,鼓励后学,倾力相助,他的一生与清史有不解之缘,对改革开放后的清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具有引领作用。
刘文鹏赞许王俊义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品德高尚、风骨铮铮的学者。王俊义先生追随戴逸先生,参与了清史编纂工程的学术准备,推动了大量清史著述的出版策划工作。《清史研究》的创办和发展,以王俊义先生为代表的前辈学人功不可没。
王俊义先生的女儿代表家属以书面形式(胡恒代为宣读)向参加追思会的嘉宾表达了谢意。她们深情追忆王俊义老师一生真诚坦荡,宽厚仁爱,不但在事业上不懈耕耘,工作上勤恳尽责,更是一位家庭中的顶梁柱,好丈夫,好父亲!不仅养育她们成人,更启迪她们探索知识、追求真理、正直为人,王老师留下的精神遗产仍然鞭策激励着她们前行。
胡恒代表清史研究所感谢各位嘉宾,并表示将永远铭记以王俊义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史学家为清史所开拓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将传承好以王俊义先生等前辈学者的治学风格与精神风范,将清史所和清史研究事业发展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