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文史研究平台、清史研究所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协办的“清末社会调查与社会文化变革”学术研讨会在线上顺利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清末社会调查资料丛编·初编》“习惯卷”“文教卷”展开讨论,就清末社会调查与社会文化变革相关问题进行了多学科对话。
《清末社会调查资料丛编》接续李文海先生领衔主编的大型资料丛书《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三编》,由黄兴涛和夏明方教授任总主编,邱志红、李章鹏分任各卷主编,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初编》共出六卷,除首批面世的“习惯卷”(4册)、“文教卷”(3册)外,“经济卷”“法政卷”“海外卷”“人口及其他卷”等也将陆续整理出版。
会议伊始,黄兴涛和夏明方教授回顾了多年来清末民国社会调查资料搜集、整理、汇编、出版的历程,强调民国时期轰轰烈烈的“社会调查运动”的源头,可追溯至晚清,并在清末已经初具规模,留下了数量可观的各种调查文献。日前整理出版的《清末社会调查资料丛编·初编》“习惯卷”“文教卷”便是全景式展示清末政俗风情、文化变革的初步成果。“习惯卷”主编邱志红和“文教卷”主编李章鹏分别就两卷的资料搜集、整理、编辑情况作了简要说明。
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了《初编》“习惯卷”和“文教卷”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并对下一步的整理出版和研究提出了指导和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崔志海研究员认为,《初编》的出版对于深化清末新政、晚清社会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尤陈俊教授深入分析了清末习惯调查资料对于法学研究的多方面意义。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彭凯翔教授指出,清代法规由国家法规、地方法规和民间习惯法组成,可从“习惯”中发现和深度理解清代制度,并以找价、账折等为例作出精彩说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李欣荣副教授则把习惯调查放在清末修律的背景下,进行了深入探究。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林展副教授的报告题为“民商事习惯与清代国家治理”,他通过数据分析指出,嘉道时期银贵钱贱危机并未带来社会秩序的紊乱,民商事习惯的发展可能是重要影响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左玉河、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宪明教授则建议,后续资料搜集应注重“精”和“全”,可适当考虑收入部分外国人所进行的特色调查报告,甚至包括较早的乾隆年间外国政府系统、科学院系统的调查,清末外交官、教会、商业组织和学者以及海关的调查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昭军教授也建议,后续可考虑收录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收藏的那些留日学生所做的相关调查报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周慧梅教授从教育专业的角度,对进一步完善文化教育类的调查汇编也提出了诸多有益的建议。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沈洁研究员通过阅读文化教育调查报告,提出构建常识与整体感的认知问题,重点分析了清末教育新政与社会调查的关系,并就相关主题的外延性和延展性研究发表了自己的高见。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余华林副教授指出,《初编》各卷主编本身均为专业研究者,这种资料整理与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值得提倡,以学者专业眼光搜集、整理和出版社会调查资料,有助于更好地推动相关历史研究的发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审宾长初、副编审鲁朝阳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建伟等也先后作了发言,表示将进一步做好后续编辑和出版工作。彭春凌教授、牛贯杰和李光伟副教授,以及部分研究生同学参加了会议。
此次会议的圆满召开,对即将出版的其他各卷的完善助益匪浅,也深化了对清末社会调查与国家社会文化变革之间的关系认识,相信《清末社会调查资料丛编》的陆续出版,会受到历史学、社会学、 法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