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7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朱浒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近代以来世界变局与中国发展进程研究”开题论证会在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高国荣研究员、陈开科研究员、清华大学历史系倪玉平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崔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许海云教授担任评审专家。子课题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科研处副处长胡恒教授、清史研究所王建伟教授、李光伟副教授,课题组主要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孙会修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郭双林教授、牛贯杰副教授、清史研究所杨剑利教授、萧凌波副教授、林展副教授、赵逸才博士,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硕士、本科生等共计30余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此次会议。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周施廷副教授主持会议。
开题会会场
胡恒代表校科研处致辞,感谢中国历史研究院对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和朱浒教授研究团队的信任,并感谢评审专家莅临指导。他表示,本课题项目设计充分体现了历史学一级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取向,既立足传统方法,又关注全球视野,同时以数据做良好支撑,相信成果会对推动人民大学交叉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科研处也将保障项目稳步推进。
朱浒从选题缘起、总体框架、预期目标、思路方法四方面向与会专家作主旨说明。他指出,一方面,传统的全球史书写往往将中国视为被动卷入现代世界体系的“配角”,体现出浓厚的“欧洲中心论”色彩;另一方面,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大主导范式——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都将西方的侵略或冲击置于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突出地位,对于外部因素的复杂性考虑不足。本课题以中国现代国家转型之路为总体问题,以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打破割裂的历史进程和限定的研究视域,重新确定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时空坐标,以更宏观的视野反思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界意义,从而有助于破解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之争”与“碎片化倾向”,让唯物史观“活”起来,为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深刻论证“两个结合”的必然性做出贡献。同时,课题组希望以学术实训为抓手,加强历史学院学科团队建设,促进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实现个体研究与集体项目协作的有机统一。
首席专家朱浒报告
李光伟、王建伟、胡恒分别对子课题《近代以来世界变局与中国发展进程研究(1840—1900)》《近代以来世界变局与中国发展进程研究(1901—1953)》《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数据库》的研究框架、主要内容、工作方案及课题组的研究优势作详细介绍。
子课题负责人李光伟、王建伟、胡恒报告
与会专家高度评价本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一致认为课题申报书撰写清晰、说理充分;团队成员科研能力强,学术视野开阔,能将世界史眼光与中国史眼光联系起来,有助于突破“欧洲中心论”与“中国中心主义”的束缚,超越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历史局限性;子课题设置囊括近代社会的诸多方面,注重时间分期和数据运用,体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课题研究能与单位科研团队建设和学术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促进学科建设与交融;课题研究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既有利于揭示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的普遍规律,又能充分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与优越性,用中国话语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刻道理,因而是一项能为国家战略制定提供有效参考的重要研究课题。同时,评审专家从研究团队成员结构、研究框架、子课题设置和参考书目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认为研究内容和数据库建设应当更加突出“世界变局”的方面,并建议优化子课题结构设置,统一以专题或时间为线索进行划分。
评审专家发言
朱浒代表课题组对评审专家的宝贵建议致以由衷的感谢,表示将结合研究实际充分予以吸纳,进一步调整研究团队结构并完善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框架,争取按期完成研究计划,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与会人员合影
图:武炯炯、王奕淳
文:石权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