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清史研究所2019至2022级硕博士研究生赴承德考察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5-09


2023年4月21日至23日,清史研究所2019至2022级硕博士研究生在胡恒、孙喆、祁美琴、叶柏川、阚红柳、李静等六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清东陵、承德等地开展教学考察。本次考察由清风学社组织,是2019年后清史所师生首次清东陵—承德之行,人数达六十人,行程涉及清东陵、避暑山庄、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宁寺、金山岭长城等处。考察过程中得到了清东陵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承德市文物局、避暑山庄博物院等单位的大力襄助。

4月21日上午9时,细雨初霁,天气微凉,考察师生乘两辆大巴出京前往清东陵。皇陵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仪式空间,在王朝正统性塑造、皇家宗法建设中举足轻重。清代皇家陵寝分盛京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三处。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以西昌瑞山南麓,地处北京之东,因而得名。清东陵营造始于顺治十八年(1661)孝陵之筹建,迄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慈禧陵之修毕,历247年,几与清朝国祚相始终。此处共有帝陵5座,即孝陵(清世祖)、景陵(清圣祖)、裕陵(清高宗)、定陵(清文宗)、惠陵(清穆宗),皇后陵4座,妃园陵5座,陪葬墓众多,规模为中国现存皇陵之最。

(清东陵大红门与金星山)

考察团午间抵达马兰峪镇。清东陵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赵英健主任盛情迎接,并在游客中心为师生介绍东陵概况。东陵选址考究,该地依山傍水,林木葱郁,符合中国传统人地和谐的风水观。相传清世祖郊猎至遵化,见昌瑞山王气非常,可以为寿宫,遂取配韘投之,定其落处为陵穴。清东陵布局是清代礼制的具象表现。整个陵园以孝陵为干,诸陵为枝,干枝相连,尊祖归宗。各帝陵以孝陵为轴,按辈分高低依次东西排开,皇后陵、妃园寝居本朝皇帝陵之侧,以示居中为尊。惟孝庄文皇后昭西陵殊为独特,位于陵园风水墙之外,既未与太宗昭陵合葬,也未入东陵陵区,与墓主人一样迷案重重。清代展谒东陵礼法严明。贝勒以下,三品以上文武官员未到下马牌前即当下马步行;亲王、郡王以下至下马牌前下马;皇帝到朝房前下马。皇帝在陵旁临时搭起的“幄次”内稍事休息,再行至明楼前行礼。

(清东陵管委会赵英健主任为师生讲解东陵概况/清东陵杨晓健老师摄)

午餐后,赵英健主任带领师生乘车进入陵区。车经之处山水相依,赵主任结合实景为师生介绍孝陵布局。孝陵风水为清帝陵中最优。它前踞一峰,似金钟倒扣,名曰金星山,为朝山;后依昌瑞山,该山一峰独高,万岭回环,如一屏障,为靠山;朝山与靠山之间有一自然形成的小山,形似案几,是为案山;左右亦各凭两山,成辅弼之势;东西环绕马兰河与西大河;中间形成一篇平原,建筑在此排列井然;主神道于陵园中间贯通,虽至案山处有所绕行,但曲不离中。山、水、平原与建筑和谐统一共同形塑了皇家威仪与“万年吉壤”。考察至此,不由让人想起嘉庆时礼亲王昭梿对孝陵选址的颂赞“奠我国家万年之业也”。

(考察孝陵主神道/清东陵杨晓健老师摄)

考察团乘车绕过孝陵石牌坊、大红门,于神功圣德碑亭附近下车。神功圣德碑亭立于主神道中央,四周环立四根华表,形制威严高大,世所罕见。碑亭内立有大清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满汉合璧,汉字在左,满字在右,记载清世祖一生功绩。考察师生或驻足碑前识读满汉碑文,或绕亭徐行以考察其建筑规制。离开碑亭,绕过案山,见石像生排列神道左右。有当地老少居民围坐石像生周围聊天打牌,玩耍嬉戏,一派古今和谐之景。孝陵石像生自望柱起至龙凤门终,设有文士、武士、马、麒麟、象、骆驼、獬豸、狮八种共18对。赵主任介绍,孝陵石像生与其他陵相比,造型憨态可掬,颇显“萌”态。

(考察团与赵英健主任在龙凤门合影/清东陵杨晓健老师摄)

离开主神道,考察团乘车前往新维修开放的裕陵妃园陵。该陵以纯惠皇贵妃墓为尊,其余妃嫔坟券居于其侧,著名的容妃(香妃)亦葬于此处。赵英健主任特别告诉考察师生,乾隆朝那拉皇后既未入高宗裕陵陪葬,也未营造皇后陵,而是葬于该妃陵园中。那拉皇后因触怒皇帝,死后降等安葬,未设神牌,不与祭亨,甚至没有独立墓穴,直到20世纪80年代清理纯惠皇贵妃地宫时,才发现她亦于此穴长眠。其中所见清朝宫廷女性的各异人生与宫闱政治的残酷,引考察师生深思。

(考察师生在裕陵妃园陵内听赵英健主任讲解/清东陵杨晓健老师摄)

西出裕陵妃园陵,步行不远,即到达慈禧陵。慈禧陵与慈安陵位于定陵之东,称作定东陵。赵主任提示考察师生,两座皇后陵同时修造,但慈禧陵极尽奢华,颇有逾制之处。殿宇选用名贵木材,和玺彩花,金龙盘柱。慈禧陵御路石刻中,凤上龙下,尽显清季后权之盛。

(考察团在慈禧陵隆恩殿内/清东陵杨晓健老师摄)

出慈禧陵向东,于林路穿行,树荫铺地,凉意渐起,清高宗裕陵忽然于林路尽头出现,其门前平坦开阔,阴翳骤消,有豁然开朗之感。裕陵背靠群峰,罗城周密,庄严有序,金色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虽历百年,乾隆盛世余韵不减。裕陵明楼台基既高且陡,使人难以抬头挺腰上前,据说这正是为迫使拜谒人等低头弯腰而故意为之。裕陵地宫中葬有清高宗,并合葬两位皇后及三位皇贵妃。讲解员老师为师生介绍了清理裕陵时所见地宫内布置与情景。尤其引考察师生瞩目的是,地宫内遍布佛、菩萨、天王等雕像,四壁刻满藏文佛经,尽显佛国景象。仔细观察藏文佛经,其多处为同一字母连续重复出现,含义难解,引得考察师生频频讨论。考察所见,裕陵地面地下建筑融满汉藏、儒释道等元素于一身,体现清高宗独特的个人审美与内心世界,也可看出乾隆朝多元一体、政教合一政治的别样面貌。

(清高宗裕陵)

(考察清高宗裕陵地宫)

(考察团与赵英健主任在裕陵前合影/清东陵杨晓健老师摄)

走出裕陵,已是傍晚时分,考察师生在收获与愉快中结束了清东陵考察。离开东陵前,考察团对清东陵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及赵英健主任的热情接待与专业讲解表达衷心的感谢。

晚8,考察团抵达承德,入住武烈河畔云山饭店承德地处农牧交接带,是中原文明与游牧文化汇聚之所。此地群山回合,环境优美且去京师不远,又可据此控制蒙古、西北、东北地区颇得到清帝钟爱。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廷设热河厅;雍正十一年1733“承先祖德泽”之意承德嘉庆十五年1810),置热河都统署承德成为清帝居园理政重要场所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誉帝王之都

 

(考察师生在避暑山庄丽正门前合影。“丽正”出自《易经》:“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

4月22日上午,考察队前往避暑山庄参观。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北部,原为清圣祖木兰秋狝驻跸的热河行宫,康熙五十年(1711)正式更名避暑山庄。清高宗继位后大规模扩修,形成宫殿区、湖洲区、山峦区、平原区四部,将中国内地与边疆景观浓缩其间,体现清朝皇帝统合中原与藩部的大一统政治观念。戴逸先生曾指出,承德是清朝一系列重要政治活动的中心,“(避暑)山庄学与清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8时许,考察团由丽正门入宫殿区参观,由承德市文物局总工程师陈东老师讲解。丽正门为避暑山庄正门,门额上镌刻汉、满、蒙、藏、察合台文五体“丽正门”。正宫区整体呈中轴对称,共有九进院落,分为“前朝”与“后寝”两部分,单体建筑多面阔单数间,便主路于中间畅通。丽正门后为内午门,是康熙时山庄正门,上悬清圣祖亲笔“避暑山庄”匾,山墙镌刻清高宗御制诗。门前为宣诏谕旨、皇帝阅射之处。正宫各殿供皇帝理政起居之用,亦是诸多历史事件发生地。澹泊敬诚殿为清帝处理政务处。四知书屋为皇帝更衣休息,召见近臣,处理机要之地。烟波致爽殿是皇帝寝宫,清仁宗、文宗病逝于此,后者于此殿西暖阁签署《北京条约》。慈禧也于此地策划辛酉政变。


(承德市文物局总工程师陈东老师在避暑山庄沙盘前为师生讲解)

自云山胜地阁北出宫殿区,放眼望去,山湖相映,游人如织。考察团行至卷阿胜境殿,通过避暑山庄沙盘模型对园林做整体了解。避暑山庄初为原始山林,清圣祖为造园修宫,移平东南山地,引水成湖。但他崇尚自然节俭,“庄田勿动树勿发,自然天成地就势”,山区尚为原始状貌。清高宗趣味与乃祖迥异。他对山庄大为黻饰,以“壮万国之观瞻”,不仅扩建宫殿湖区,还在山峦区装点建筑。两朝皇帝对修造山庄的差异,不仅体现皇帝自身的审美品味,也彰显清朝国家政治意识的强化与山庄地位的提升。

考察团在湖洲区流览了水心榭、文园狮子林、烟雨楼等处,穿行山水楼阁间欣赏巧夺天工的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体会清朝皇帝徜徉江南美景与塞外风光间的独特心境。最后行至平原区万树园大蒙古包。万树园为清廷强化满蒙联盟及治理藩部的重要政治场所。皇帝常在此赐宴款待前来朝见的蒙藏王公、宗教领袖及外国使节。六世班禅、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英国马戛尔尼使团都曾参加筵席。

午餐后考察团前往外八庙考察。承德诸庙中有八座寺庙驻有喇嘛,归理藩院喇嘛印务处管理,在京城设有八处办事机构,又因地处古北口外,俗称“口外八庙”或“外八庙”。外八庙多仿藩部及内地名寺修建,既是藩部王公贵族觐见清帝的瞻礼场所,也是塞外藏传佛教中心。外八庙环绕避暑山庄而建,呈众星拱月之状,也提示着清朝政权对教权的管制。

(考察师生在普陀宗乘之庙前合影。“普陀宗乘”与“布达拉”语出同源,意为“观音圣地”。)

下午2时许,春日时新,考察团进入普陀宗乘之庙参观,由避暑山庄博物院研究馆员李建红老师讲解。该庙为清高宗为庆贺母亲崇庆皇太后八十寿辰及皇帝本人六十寿辰而建,也负有团结蒙、藏、回部王公贵族的政治职能。普陀宗乘之庙形制仿萨布达拉宫,建筑分为白台和红台,建筑星罗棋布,随山势而上,有佛堂、僧舍、钟楼和塔座等。后部大红台是其主体建筑,其上有“万法归一殿”,铜瓦镏金,庄严大观。考察团登上“万法归一殿”,见平台宽广,晴空朗朗,近可俯瞰普陀宗乘全景,远可眺望群山延绵环绕,使人频频赞叹。

(部分考察师生在“万法归一殿”处合影)

须弥福寿之庙位于普陀宗乘之庙东边不远。该庙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清高宗为前来觐见六世班禅所建,其制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又称“班禅行宫”。由于有班禅居住说法,其建筑设计颇为人性。大红台百余矩形琉璃垂花罩小窗,多为真窗。楼中步梯、殿旁石梯也不似普陀宗乘之庙那般陡峭难行。


(承德市避暑山庄博物院研究馆员李建红老师在普宁寺为师生讲解)

4月23日上午9时许,考察团前往外八庙中普宁寺考察。乾隆二十年(1755),清廷为庆祝平定准噶尔部,下令仿西藏桑耶寺修造普宁寺,名取“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之意。乾隆二十五年(1760)完工后,该庙成为塞外藏传佛教中心,庙内制度因循北京雍和宫成例。普宁寺建筑汉藏结合,前半部汉式伽蓝七堂布局,有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东配殿、西配殿和大殿七座建筑,呈中轴布局。后半部为“曼荼罗”(坛城)的布局,象征佛国世界。大乘之阁代表佛国中心须弥山。阁东西南北四正方,各建一座殿堂,象征四大部洲。该庙是内地与边疆文化信仰结合的典范。

(考察师生在金山岭长城脚下合影)

中午考察团离开承德市区前往金山岭长城。金山岭长城位于今滦平县巴克什营的燕山支脉上,为古北口路所辖长城之一段,史无其名。该段长城以大、小金山敌台最为壮观。相传戚继光率三千名江浙军士北戍长城,因思乡情切,故将镇江大、小金山岛之名移赋于此。

考察团下午1点半抵达金山岭脚下,分队自由考察,或乘缆车、或徒步上山。登上长城,放眼眺望,青砖墙、烽火楼、瞭敌台随山势展开,辽阔壮丽,如巨鹰展翅,也似巨龙盘踞。站在大金山楼顶向东望去,群山纠纷,敌楼密集,可见长城防御体制之整齐;向西望去,山势递升,多断壁残垣,可凭吊当年奔走暴露,三军常覆的战场凄景。长城不仅是中原王朝的边疆防御体系,也是民族融合与交流的重要窗口。入清之后,修造边墙不再为治边要务。清圣祖曾说“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道出了清朝统合边疆与内地的国家建设方略。当日晚8时,考察团成功完成全部考察行程,安全顺利抵达学校。

(考察金山岭长城)

清东陵—承德一线是清史研究所长期坚持的教学考察经典路线,也是清风学社组织的重要社团活动。此次考察由关内到塞外,涉及皇家陵寝、宫殿园林、皇家寺庙、边关长城多种类历史遗迹,对清朝历史发展关节处均有所关照,以助师生亲近历史现场、开阔研究视野。本次出行人数为清史所历次清东陵—承德考察之最,包括19至22级四个年级的硕博士生,跨古代史、近代史、专门史、历史地理、文献学、史学理论等多个专业领域。考察过程中,师生同学之间切磋琢磨,互通有无,对沟通现代分科壁垒,形塑历史贯通感颇有助益。同时,外出考察既可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亦便于师生摆脱繁重的科研压力,放松身心,享受生活,感悟美好,以饱满精神投入到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

(文:陶志鑫)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