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汲古出新:舆图研究的传承与发展”——第三届舆图研究学术研讨会召开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06-13

202467日下午,“汲古出新:舆图研究的传承与发展、第三届舆图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胡恒先后致辞,国博研究院院长陈煜主持开幕式。本届会议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历史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国博研究院舆图所承办,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协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中国传统地图绘制方法系统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史地图集”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清史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研究”提供项目支持。会议期间,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地图出版社等30余所大学、博物馆、科研院所、出版社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6月7日下午的会议开幕式上,国际地图学协会教育委员会主席王涛、中国测绘学会边海地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徐永清、中国地图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地图文化出版社分社社长陈宇代表与会嘉宾致辞。大家认为,中国舆图研究方兴未艾,是前景广阔的学术增长点,有很多问题值得展开多维度、跨学科研究,希望本届会议能进一步挖掘舆图研究的新潜力。

大会第一场主旨发言由胡恒主持,北京大学李孝聪、中国人民大学华林甫(赵逸才代为宣读)、福建师范大学刘义杰、中国科学院大学汪前进、陕西师范大学王社教、复旦大学韩昭庆、清华大学宋念申七位专家先后发言。李孝聪通过清朝运河工程呈送档及舆图,系统探析了清代运河修建工程的咨估、核验及核销等系列程序。华林甫分析了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庋藏“黄河古地图”的绘制年代、多维视角以及多元价值。汪前进以“古旧地图的时间哲学”为题,对古地图蕴藏的时间元素及其背后的时间观念、时间类型与时间系统进行宏观探讨。刘义杰教授以《彩绘明崇祯江防海防图》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舆图的特别注记考辨无图名、无绘者、无年代的“三无”舆图。王社教通过介绍陕西古旧地图的编著,对古旧地图的分类与总目提要的方式作出讨论。韩昭庆提出康熙《皇舆全览图》谱系地图的整理,对地图谱系鉴别方法和理论构建、深化地图学史及边疆历史地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宋念申围绕“探索地图研究的新潜力”这一主题,提出更加多元、空间研究、制图研究以及从中国到世界等四个维度的地图研究发展方向。

6月8日,研讨会在三个分会场同时进行,与会学者分别围绕“舆图理论与新视野、新方法”,“舆图文献与地理信息考释”和“舆图编绘与地图技术史”三个主题进行小组发言,现场讨论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舆图理论与新视野、新方法”分论坛,与会学者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将ArcGIS、数据库建设与多学科方法引入舆图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姜湾应用 ArcGIS软件中的最短路径分析模块,结合人类步行速度与坡度的关系函数,在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数据基础上,对古代交通路线进行定量化表示。浙大城市学院黄义军将考古学器物分析的方法引入古地图分类问题,指出关注地图物质形态的分类有助于反映地图的区域性与年代性。四川大学霍仁龙利用ArcGIS对康熙《皇舆全览图》进行数字化分析,进而量化分析了西藏地理知识体系各组成部分在数量、空间位置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陈雪榕通过ArcGIS、Python等技术对8种28幅明代宣府镇地图进行数字化处理,对传统以地物相对位置关系绘图的准确性进行讨论。河南大学吴朋飞介绍了开封历史地理信息平台(KFHGIS)的建设状况,并指出数字人文平台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北京林业大学刘欣将图像学与统计学的分析方法运用至佛教名山宗教学舆图的研究中,反推图示的思维及空间建构模式。东北师范大学王永杰以卜弥格《中国地图册》为中心,指出随着西方探索的深入,源于马可·波罗的中国地理认知逐渐被新知取代。北京天文馆杨帆通过考察明代以来天文领域的经纬度数据的来源和精度,以此为个案探索明清中西科技文化交流情况。李智君通过舆图与文献资料,对长江沿线江防信地的历史状况进行复原,探讨了信地划分背后的复杂因素。清华大学武廷海从国土、地区、城市三个空间尺度出发,揭示元大都规划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刘秉忠相地的历史真相。中国社会科学院孔迎川对东来欧洲使者绘制中国地图中的疆域形象作出梳理,指出西方“定义中国疆域”的局限性。本组参会学者均从自身研究出发提出创见,主张从新视角出发,积极运用新方法,获得新认知。

“舆图文献与地理信息考释”分论坛,针对丰富多样的舆图文献及其各类地理信息考释,与会学者围绕地物考辨、地理认知以及地图谱系等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复旦大学费杰结合明清方志、民国航空地图及中外历史文献资料,对《筹海图编》中的“福建沿海山沙图”所记橄榄山进行考辨。中央民族大学哈斯巴根介绍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口外舆图,指出其对相关地物信息和地名研究的宝贵价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吴焕良对蒋友仁《坤舆全图》的来源与流传进行梳理,指出该图对西方最新地理知识的否认。中国国家博物馆贾浩考查了国博藏《甘镇总图》的涉及区域、描绘景观、图说、绘制年代以及作者等相关信息。香港教育大学雷晋豪考证了《大明九边万国人迹路程全图》所记“东宁”,认为“东宁”为朝鲜平壤而非台湾,这种误读是混用元代地名信息造成的时空错位。中国国家博物馆张丹介绍了数十幅国博藏明清彩绘舆图,涉及海防、江防、边防、运河等丰富主题。上海师范大学林宏利用ArcGIS,分析了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地图错综复杂的关系,探索了非实测地图的数字化问题。东北师范大学李晓聪据《福陵工程地图》所载信息,探讨了清代关外陵寝洪灾治理、河道整治等管理措施。中国社会科学院王耀梳理了16-17世纪中西舆图所载哈萨克部族信息,探讨了哈萨克历史及亚欧大陆的地理知识交流等问题。浙江工商大学马琼针对《海国图志》中“地球正背面图”在不同卷本中的差异,探讨六十卷本详实而百卷本有所简化的原因。上海社会科学院牟振宇以沪南区、洋泾区为例,讨论了民国时期上海市政府测绘地籍图册的相关问题,指出其对地图学史、城市史及地籍管理研究的资料价值。本组参会学者披露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舆图文献,并通过扎实的考证,有效提升了舆图地理信息提取的精度。

“舆图编绘与地图技术史”分论坛,学者们立足制图技术与过程以及地图与政治、文化、社会的关联两大主题展开讨论。在制图技术与过程方面,内蒙古师范大学那顺达来对清代蒙古游牧图的编绘方法与技术转型过程作出梳理,指出其既是中国传统绘图科学性的体现也是蒙、汉文化交流的印证。清华大学刘晋国以《中华民国新地图》的编绘为例,从经纬度、高程与投影等方面对民国地图编绘的技术问题进行探讨。中国科学院大学张佳静运用科学史的分析视角对清代图籍所载经纬度数据进行梳理,展现了从晷度到经纬度变化的过程及原因。武汉大学夏帆对清末民国陆地测量局边界测绘的过程作出细致探讨,指出民国疆界地图对历史疆界、政区演变等研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地图与政治、文化、社会的关联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张闶以乾隆四十三年理藩院侍郎博清额相关的满文奏折、舆图档案为中心,探讨了理藩院在边疆治理中的贡献。宁夏大学李新贵利用《开封府附近黄河满溢情形图》等古地图,再现了道光二十三年中牟九堡黄河漫水行水路线图绘制的过程,并分析河南、安徽两省信息共享、合作绘图的机制。陕西师范大学李鹏通过考察晚清新式地图出版业兴起的过程,分析了不同机构的地图出版发行与经营流通,认为新式地图出版推动了近代中国知识转型。天水师范学院雍际春对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墓主记》的名称进行细致分析,认为以《邽丞谒御史书》命名更为恰当。复旦大学何国璠认为晚清《八省沿海全图》译自英国海道测量局所出英版海图,并对其作者与成图时间进行了考证。上海大学郭红从明代地图绘制的视角出发,将卫所视作独立要素图层进行考察,展现了卫所在军事地图中从主角到配角的转变。郑州大学李昊林对《东海郡官吏簿》所记“画图”“写图”“书解”三个职位与地图绘制的技术流程进行对应,认为“写图”是行军测绘中实地测量和预制草图的过程。本组学者将舆图编绘作为切入点,在聚焦制图技术和成图过程的同时,也注重对其所处特定历史背景的考察。

6月9日上午,大会第二场主旨发言由首都师范大学张萍主持。自然资源部测绘发展研究中心徐永清、首都师范大学张萍、上海师范大学钟翀、中国国家博物馆张洁、四川大学李勇先五位专家先后发言。徐永清介绍了三类古代佛教地图,归纳出中国古代佛教地图虚拟与现实融合、图与文融合、写实与写意融合、象形与几何融合、实用与艺术融合等五大特征。张萍对李希霍芬《中国》图集的资料来源、绘图标准等问题进行梳理,指出李希霍芬编绘中国地图对德绘早期中国地图产生重要影响。钟翀以其对《金陵省城古迹图》的研究为例,强调地图成图、地图谱系与地图文化三者在地图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张洁从分类、编绘、制作及审核等四个方面对博物馆陈列历史地图进行介绍。李勇先系统梳理了唐宋至民国舆图中的青城山形象,并挖掘其对当前青城山旅游开发的历史价值。

会议闭幕式由徐永清主持,河南大学吴朋飞、复旦大学费杰、陕西师范大学李鹏先后对各分论坛进行总结汇报。吴朋飞认为第一组报告均体现出创新性,多元视角与方法助推了舆图研究的深入发展。费杰认为第二组报告都很好地聚焦于具体问题进行探讨,体现了舆图研究需要扎实考证功底,同时鼓励大家继续挖掘舆图背后的文献、史料价值。李鹏认为第三组报告彰显出舆图研究在制度史、边疆民族、知识史及文化交流等领域存在广阔空间,是舆图研究者未来可以重点关注的对象。闭幕式上,国博研究院舆图所所长汪前进作学术总结和闭幕致辞。汪前进教授对与会学者、嘉宾表示感谢,并围绕舆图研究的层次及未来发展路径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期待,指出舆图研究需要在学科理论、问题意识、技术方法以及哲学思维等方面寻求更高层次的突破。

在热烈的掌声中,第三届舆图研究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与会学者对会议立意、组织筹办和研讨效果一致认可。本届会议体现出舆图研究与发展的新动向,例如注重研究技术、方法的创新,注重ArcGIS、Python等新技术的引入;探索视角多元化,除了古地图的搜集、整理与考释,更关注与舆图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如知识来源与转型、文化交流传播、政治运作等;逐渐形成自觉的理论认识体系,在地图认知理论、古地图时间哲学、舆图分类方法以及编绘思想等问题均不乏宏观讨论和细微观察。

(文/余雨珊;图/中国国家博物馆)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