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3日上午,由清史研究所古代史教研室主办的“清代政治史研究学术工作坊”第十二期在清史文献馆举行。日本东北学院大学名誉教授、东洋文库研究员细谷良夫教授以《我与三藩研究》为题,对自己三十余年的三藩研究进行了回顾。本次工作坊由刘凤云教授评议,张永江教授翻译,刘文鹏教授主持,祁美琴教授、董建中副教授、毛立平副教授、胡祥雨副教授及所内外硕博士四十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首先,刘文鹏教授对本次工作坊作了简要介绍。随之,张永江教授详细介绍了细谷良夫教授的学术履历与背景。
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细谷良夫教授开始了本次的报告。首先,细谷良夫教授结合自己童年时期的教育经历,阐述了自己对待史料与史籍的态度与思考。细谷教授指出,历史资料对于历史研究极为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白为什么需要编纂历史资料和历史资料何以被保存两个问题。史料的编撰与保存及流传是为了论证编纂者统治的合法性,凡是不利于其合法性的资料都会被舍去。不论是《明实录》的编纂还是《清实录》的修撰,都是出于此目的。明代编纂实录所用的原始资料大多被销毁,但清朝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即灭亡,其还未来得及销毁,因此这些原始档案才能被很好的保存下来。弄清楚历史资料为什么编纂,为什么会被保存流传的问题是研究历史之关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史料的多少并不显得那么重要了。
随之,细谷教授细致探讨了尚可喜的旗属问题。他指出,“三藩”一词是在平定吴三桂等势力之后才出现的。清代“旗王”高于八旗体制,王是不入具体的某旗某参领某佐领。但是许多史料中却记载平南亲王尚可喜是属于镶蓝旗汉军,这是比较矛盾的现象。其实,这是与平定三藩之乱以后尚氏一族被编入八旗汉军佐领有关。尚藩原属大概有12牛录,其中尚氏家族共有5牛录,康熙年间被编入正黄旗汉军,雍正年间则被编入镶蓝旗汉军。而剩下的众属再被编入尚氏老家海城的看坟佐领。因此,三藩之乱之前尚可喜只是清廷派往广东的“旗王”而不是属于某旗的旗人。
最后,细谷教授从《平定三逆方略》的编纂入手,结合自己已发表的论文,谈了对于三藩研究的反思与再检讨。指出《平定三逆方略》几经重修才由四卷本成为四十卷本。这自然是反映了清廷的态度与立场。然则,关于三藩立场的记载却被销毁。随后,细谷教授指出尚之信曾入清宫为侍卫,被康熙赐予“安达公”封号,并且在尚可喜有意立其次子尚之孝袭爵后,康熙派尚之信回广东袭爵管理藩务,足见康熙与尚之信关系之密切。而在三藩平定之后,尚之信与其他被斩之人不同而是被赐自尽,也显示了其地位之不同。所以,关于尚之信为什么会被视为反叛者,其反叛的事实在哪里是很值得考虑的事情。实际上,在细谷教授看来,尚之信并非是反对尚可喜的命令而自动走上反叛之路,这与尚之信与尚之孝之间竞争爵位有关。而尚之璋在三藩之乱后被处死也反映了尚氏族内对于尚之信反叛问题的不同态度。由此,细谷教授谈到自己走遍各地访寻遗迹、搜集尚氏宗谱资料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最终细谷教授简要介绍了自己在此基础上的一些成果,并说明自己将在年底发表关于尚氏一族的婚姻关系对其在广东统治的影响。由此,自己的三藩之乱的研究也将暂时告一段落,并希望年轻学者继续研究三藩问题。
评议环节,刘凤云教授结合自己的三藩之乱研究经历对细谷良夫教授的研究作出高度评价,也指出值得商榷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刘老师首先称赞了细谷教授长达三十年孜孜不倦细致研究三藩问题的精神,国内尚氏一族研究的趋热也得益于细谷良夫教授的推动。同时指出,从细谷教授的研究经历来看,说明三藩问题并非无题可做,值得深入研究。而细谷教授对于历史资料的编纂及其保存流传的阐释,也是我们研究历史所需注意的问题。随之,刘凤云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尚可喜、尚之信投降吴三桂的细节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而尚之信入宫充选侍卫还涉及藩王子嗣入京充当人质的问题,尚之信被赐自尽也可能与亲王的地位有关。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讨论。而对于尚氏是否入旗的问题,刘凤云教授认为尚氏一族入了汉军籍,但是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直到平定三藩之乱后其属下才真正意义上的归入某旗,至于此前属于何种旗分还值得进一步研究。此外,刘老师还谈到吴三桂也曾入旗,但是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这也要求我们在研究三藩问题时,要广泛利用各种史料,包括日本、朝鲜、蒙古、西藏等各处的资料。最后,刘凤云老师还结合最新陈圆圆考古资料的发现谈了吴三桂研究的新动态,并呼吁年轻学者充分发掘周边地区的资料对三藩问题,诸如三藩军队战斗力、财力进行细化而详尽的研究。
讨论环节,在场师生就“旗王”的概念、三藩后裔有无满名、近代以前日本的御医和西医之争、日本传统社会结构、尚氏一族联姻状况对广东地方社会及对其统治广东有何影响、旗人司法案件的归属等问题展开了十分热烈的讨论。
随后,细谷良夫教授还参观了自己赠与清史文献馆的书籍而成立的细谷文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