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史学前沿讲座第七讲:金以林研究员解读蒋介石日记
来源:清史所 作者: 清史所 点击数: 2

4月7日下午,历史学院“史学前沿”课程举行第七场学术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研究员应邀主讲本场讲座,讲座的题目是“天下得失:从蒋介石日记看民国政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朱浒教授主持讲座。

蒋介石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对他一生功过得失的研究历来为历史学界瞩目。特别是暂存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蒋介石日记一直受到海内外蒋介石研究者的高度重视。金以林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国民党史和中华民国史研究,曾亲赴美国查阅和抄录蒋介石日记,这次讲座就是他根据近年来自己收集整理的蒋介石日记内容,对蒋氏经历、性格及其与民国政治进程的复杂纠葛进行的解读。

讲座以蒋介石在民国时期的政治活动为线索,分为四个部分。首先,金以林研究员回顾了蒋介石与孙中山的关系。他指出,在民国早期,蒋介石并非彼时政坛的重要人物,他早年追随陈其美,1910年曾在陈的引荐下见过孙中山,但并未建立密切关系。直到1916年陈被暗杀后,蒋才于1917年追随孙中山,1921年,蒋在日记中称自己要“遵中师之规模,争二陈(其美、炯明)之精神,学胡(汉民)汪(精卫)之言行”,表明其对孙的追随之志,其很多日记中也流露出对孙中山的仰慕和崇敬之情。而孙“以党治国、党在国上”的政治理念也影响了蒋的政治选择。

随后,金以林分析了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崛起。他指出,国民党内的派系一直十分复杂,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从开始就有强烈的地域观念,北伐时组成的八个军多以粤军、桂军这样的地域冠名,表明了国民党党内、军内的地域分野。而八个军中唯有一支以蒋介石、何应钦为军长,以黄埔学员为主体的军队被称为“党军”,展现了其与其它军队的不同之处,“主义”观念和民族观念在这支军队中占有突出位置,这也是蒋后来崛起的重要军事依托。也正是在北伐期间,蒋于1926年利用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一跃成为党内二号人物。在激烈的党内斗争中,蒋于1931年被迫下野。他在日记中将此次下野原因归结为“无干部、无组织、无情报”,故在下野期间加强了这些方面的运作。金以林认为,1932年是蒋政治生涯中的重要一年。他通过组建“三民主义力行社”、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等活动加强了组织和情报工作,并改善了同教育界的关系,使当时知识界一批著名人士加入到其阵营中,加强了政治力量。当年,蒋在淞沪会战的时局中复出。此后,在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蒋成为国民党总裁,由党内军事领袖成为政治领袖,权力大增。当然,其作为总裁的地位和职权从未超过孙中山时期的“总理”职权。

金以林重点谈了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活动。他认为,自“九一八事变”后,蒋对日的态度经历了从“不抵抗,诉诸国联”,到“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再到“全面抗战”的变化。蒋的功绩在于能在中日国力悬殊巨大的极端困难中坚持抗战,并对国际形势作出了正确的判断。蒋在抗战期间,坚持紧跟英美,促使德国中立,争取苏联援助,不失为明智的战略选择。他积极发挥中国的大国作用,努力争取战后国际关系朝着平等、正义的方向发展,在战争期间收回了一些晚清时期通过不平等条约损失的利权,对敌国全面收复了失地,同时强固边疆,确立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地位,这些都为中国日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应予肯定。金以林同时指出,蒋在抗战期间也对盟国作了一定妥协,在领土争端上遗留了一些问题,但今人对此也应该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下看待,不宜简单指责。金以林强调,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都坚持抵抗,为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学界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抗日战争的研究。

最后,金以林对蒋介石在国共内战中的表现和他最终败退台湾的命运作了分析。他认为,从日记中可以看出,内战时期,蒋独断、多疑的性格特征和事必躬亲的指挥风格充分显现,直接影响到他的军事指挥和战略布置,使其作出诸多错误判断,导致连遭败绩。在经济问题上,蒋对于孔、宋豪门的腐败问题未能秉公处置,招致党内物议,而蒋反而在日记中对党内反对贪腐的声音大加指责,表明其私心过重、顾虑太多,反而养痈成患。在外交上,蒋在处理对美关系时也犯有错误。同时,金以林指出,蒋早在1942年就在日记中对延安整风运动有所提及,但其直到1947年在军事上已遭到严重失败时才开始关注中共整风的经验,表明其实际上对中共重视不够,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蒋在大陆的失败。金以林还穿插介绍了蒋介石日记中反映的蒋宋感情生活等内容,展现了更加多元、生动的蒋介石形象。

讲座结束后,金以林就政治史与思想史、社会史、文化史的关系,史迪威对蒋介石政权的评价,蒋介石投身革命的动机等问题回答了在座同学的提问。他指出,近代中国政治波诡云谲、变动复杂,这就使政治史研究具有“常青藤”的一面,但另一方面,政治史如果不同思想史、社会史、文化史等领域进行有机结合,也容易陷于就事论事中。同时,政治史研究应当具有宽广的视野,尽量避免出现“碎片化”。他认为,蒋投身革命更多是出于他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理想,从其政治活动看,蒋也一直具有民族主义的立场。看待蒋介石,既要看到其治下政权腐败无能的一面,也要看到其维护民族利益的一面。讲座中,金以林研究员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清风学社供稿(文:宋儒图:郑腾)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