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历史学实践教学与新文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来源:清史所 作者: 清史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6-02

历史学是一门高度重视实践的传统人文学科,新时代、新文科又对历史学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推动我校历史学实践教学,助力新文科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与历史学院联合于2021529日在公教一楼1104举办了“历史学实践教学与新文科建设”研讨会。这是历史学界第一次围绕历史学实践教学召开的范围较大、层次较高的专题研讨。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从事历史学实践教学的一线教师、主管教学负责人,与来自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等二十余家教学实践部门的负责人,围绕新时代历史学实践教学的开展与新文科背景下历史学人才培养等问题,展开了务实高效的跨界对话。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胡百精教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致辞,他指出中国人民大学长期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新时代教育体制正在发生剧烈变革,人才培养也应从立德树人、知识构建、问题导向和综合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着力,实践教学正是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学科交叉及学生能力养成、课程思政的有力工具。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章清教授介绍了教指委对全国各高校实践教学进行调研的报告概貌及实践教学统一标准的制定情况,特别指出实践教学在校地合作、本科实习、学分引导、经费筹措及专业化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及所存在的共性问题。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金瑞国指出,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的支撑。期待更多大学与文博机构加强合作,促进历史学实践教学的提质增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教育部高教司文科处南东周强调,高教司一直在关注各高校在新文科建设方面的努力,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做出一定探索,是基础学科在新文科建设中的生动实践。希望在文博系统的大力支持下,历史学科在实践教学方面为新文科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院长指出,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实践教学一直得到河北省考古文博系统的大力支持,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院校合作模式是多赢的,既促进了考古成果的转化和展现,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希望继续推进校地共建合作机制。


研讨会专门举办了历史现场教学校外指导教师聘任与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黄兴涛、教务处副处长李向前等为历史学院首批校外指导教师颁发聘书。

黄兴涛还分别与河北省唐山市清东陵管委会副主任赵英健、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博物馆馆长蒋秀丹,河南省安阳市文物局副局长兼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孔德铭一道,为合作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揭牌。

在研讨环节,与会学者围绕“新文科精神与历史学科实践教学改革”“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田野调查与历史学人才培养”“考古专业人才培养的守正创新”“历史学实践教学与文博工作如何更好融合”等主题,深入探讨了历史实践教学中的诸多重要问题,交流了各自的思考与经验。

各高校业已做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探索,但又各具特色。概括起来,大致有四种模式:一种是综合式实践教学,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安志将该院历史实践教学体系概括为“一体三翼”,即以拔尖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科研实践、写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为核心,探索“学长制”、“导师制”的有效运行机制,增进课程体系、写作体系、社会服务的综合构建。该实践教学的探索效果明显,已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种是通贯式的现场教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姜萌系统阐述了人民大学历史现场教学体系的基本面貌及其特点。该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了现场教学、考古实习和田野考察等内容的系统衔接。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个学科的同学全员参与考古实习,以思政教育为指向,围绕四年本科教学全过程精心设计从先秦到近现代的系统性、贯通性、定点式实践教学基地体系。特别是在非考古专业的历史学学生田野考古方面,坚持多年,富有特色。中国人民大学正计划编纂历史现场教学的相关教材,以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标准化。


一种是进阶性田野实践教学,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安东强介绍了中山大学结合历史人类学和社会经济史的传统研究优势所确立的“进阶性田野实践教学”。该模式以明确的方法论为指导,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通专结合,实现本科四年实践教学环节的全覆盖,特别是实践教学学分占培养方案总学分的比例接近20%。该模式因特色鲜明,已获得了广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一种是研究型实践教学,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夏炎介绍了南开大学的经验。该模式以学术研究为指引,以小组式实践教学活动为核心,以学生自主实践项目与教师科研项目两种途径为依托,将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融入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同时对伯苓班等人才培养实验班特别设计了海外实践教学活动。


历史学实践教学也面临一些共性问题,如实践教学如何从参观游览转向项目指引,实践教学如何促进科研、课程与社会三个层面的协同,教学实习基地的定点化,实践经费的筹措与常态化,课程思政的融入,实践教学的规范化与教材编纂,本科与研究生实践教学的打通等方面,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的分享与讨论。考古学的实践教学一直是考古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沈睿文介绍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实践教学与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历史学实践教学离不开文博单位的参与。高等院校与文博机构的协同育人是历史学实践教学的特色,也能促进校地合作水平的提升。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钱益汇介绍了首都师大历史学科“立足北京”开展校地协同育人工作的经验。河北省唐山市清东陵管委会副主任赵英健介绍了清东陵开展校地协同育人的情况,表达了地方文博机构对优秀文博人才的渴望。河南省安阳市文物局副局长兼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孔德铭介绍了基层考古文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现状,希望高校能够通过实践教学改革等举措,培养地方考古文博工作急需的实践性人才。河北省文物局项目管理处贾金标处长指出,基层考古机构的人才相当匮乏,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希望以实践教学基地、研究中心等平台为基石,以课题项目为连接,以共建共享模式集群带动地市高校考古研究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最终培养出能够扎根基层的人才。

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章义和教授在总结中指出,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来自于一线院校、单位关于历史学实践教学建设经验的交流比较迫切,这次会议开了个好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代表主办单位感谢长期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实践教学的老师和领导,并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各高校、文博单位能够继续合作共赢,把实践教学与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贯通起来,推动历史学科实践教学工作开创新局面。


本次会议,近六十位专家围绕历史学科实践教学如何与新文科精神结合,教学水平如何提升,实践基地如何选择和建设,校地合作机制如何完善,人才培养如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等问题都进行了热烈的跨界对话。相信这次会议将有力助推历史学科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