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下午,“清代边疆民族史系列讲座”第2讲在人文楼400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以“军机处满文月折包及其相关档案利用途径”为主题,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满文文献研究中心与清风学社协办。主讲人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吴元丰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孙喆主持,校内外师生五十余人参与。
讲座伊始,吴元丰研究员指出,清朝是我国历史上实现空前大一统的朝代之一,民族构成的多元性、语言文字的多样性使其产生了多语种的档案,除汉文档案外,满文档案最多。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明清两朝档案共有77个全宗,其中内阁和军机处两个全宗的档案数量最多,公文种类也最多。满文月折包是军机处按一定秩序打包保存的满文档案的总称,属于军机处全宗,其保存状况比较好,基本上保留了历史原貌,而且文件数量多、内容丰富、时间跨度长,居其它满文档案之首,具有重要的利用和研究价值。
吴元丰研究员介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馆藏情况
接着,吴元丰研究员介绍了满文月折包的形成、基本特点及相关满文档案。清代国家机关及皇族宫廷机构的档案中,唯有军机处的档案分满文和汉文两大系统归档保存。军机处在照朱批奏折抄录的录副奏折每一月或半月为一包归档,故名“月折包”。与满文月折包相关的满文档案,主要有朱批奏折、月折档、上谕档、寄信档、议复档、日记档和清折档等7种。满文月折包堪称军机处满文档案的总汇,是现存满文档案中最珍贵的一部分档案。
随后,吴元丰研究员着重讲解了满文月折包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案例阐释其研究价值。满文月折包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雍正八年至宣统三年间的清朝社会的各方面,主要反映宫廷事务、职官、军务、民政、司法、财政等,其中有关边疆、民族和八旗事务的文件占绝大数。他从史料和公文两个角度分析满文月折包的研究价值。通过将锡伯族历史档案、伊犁惠远城修建档案分别与实录和地方志比较,无论是从数量、系统性还是详尽程度,档案的价值都远超过实录和地方志。结合对清代官员的公文制度的分析,他指出,满文月折包作为一手史料,具有系统研究价值。
吴元丰研究员展示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满文朱批奏折
近年来,满文月折包的整理编目工作成果显著,吴元丰研究员结合自身的编译经验,介绍了满文月折包的整理编目、编译出版情况。早期满文月折包内文件除录副奏折及其附件编有序号外,其余文件均无编号,只有以包为单位登记的简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档案的整理编目、著录工作得到有效推进,形成卡片156500张,编辑出版专题目录《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目录(满、藏文部分)》,共计1000万字。满文月折包的选材编译分为三种类型,其中专题史料如《锡伯族档案史料》《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清代东归和布克赛尔土尔扈特满文档案全译》等9种、13册,原件与汉译文合集出版的如《清代鄂伦春族满汉文档案汇编》《清宫珍藏海兰察满汉文奏折汇编》《清宫珍藏杀虎口右卫右玉县御批奏折汇编》等5种、45册,满文原件编辑影印出版如《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清代中哈关系档案汇编》《清代雍和宫档案史料》等4种、318册。其中,《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汉译汇编》(1—10册)甫一出版,便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
几十年来对满文月折包的整理编目和编译出版,创造了目前便捷的利用条件。直接到档案馆查阅利用、通过出版物查阅利用,或通过互联网查阅目录信息等途径均可。随着数字化的发展,目前“满文档案识别建立全文检索数据”的方式已经实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建立了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系统,对于满文识读大有助益。讲座最后,吴元丰研究员寄语广大学人:遵循历史研究的基本规律,适应时代的趋势和风尚,发掘和利用新史料,开展学术研究,取得更好的成果。
现场师生与吴元丰研究员进行交流
交流环节中,吴元丰研究员针对现场各位师生提出的有关清代档案制度、档案的利用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回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案|周睿
图片|李远哲
排版|
审核|陈路、任哲曦、叶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