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戴逸先生追思会”举办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02-01


131日上午9时,戴逸先生追思会在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中国史学会原会长、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金冲及,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天石,中国史学会原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常务副书记马援,文化和旅游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崔建飞,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韩永福,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副主任、副馆长李明洪,中共常熟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周晓,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李俊峰,《戴逸传》作者、《工人日报》原副总编辑孟东明,戴逸先生家属、同事、弟子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师生代表共计50余人参会,共同缅怀戴逸先生。追思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胡恒主持。

会议开始,全体与会人员为戴逸先生默哀一分钟。

郑水泉代表学校追忆了戴逸先生坚定教书育人、治学报国、“一生只为修史来”的光荣一生,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为拥有戴逸先生感到无上光荣与无比自豪。他指出要继承戴逸先生留下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一是要学习弘扬他的教育家精神,努力成为“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二是要学习弘扬他所秉承的治学报国的崇高情怀和学术追求,三是要学习弘扬他始终致力于学术创新,建构清史自主知识体系的开拓精神。

金冲及深情回顾了自己与戴逸先生六十年融洽交往的历史。他指出,戴逸先生很年轻的时候就受到史学界前辈的器重而在中国史学会等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角色,其后又连续两次众望所归担任中国史学会会长一职,是新中国培养的能够继承前辈遗产并开辟出新天地的最优秀的历史学家之一。

杨天石回忆了戴逸先生为他所写的推荐书所体现出的渊博学识、广阔视野和扶持后学的高度热情。在参与新修清史体裁体例讨论的过程中他充分感受到戴逸先生在面对学术论争时的民主和宽容精神。他表示要以戴逸先生为榜样,孜孜不倦致力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

张海鹏着重强调了戴逸先生作为我国历史学界领导者、组织者所建立的卓越功勋,包括在担任中国史学会会长期间对于我国历史学发展的贡献,特别是在积极争取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承办权方面所做的努力,高度评价戴逸先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密切联系及为清史研究、清史编纂所作出的巨大功绩。

马援指出戴逸先生的一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也是教育者的光辉一生,学术成就卓著,留下许多宏论,为学界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作为新中国清史研究的奠基者和推动者,戴逸先生为清史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对《清史》纂修的追求和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崔建飞回顾了戴逸先生二十余年来为《清史》纂修事业所付出的全部心血。他表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的全体人员将铭记先生遗志,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清史纂修的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认真修改和努力完善清史书稿,为编纂一部信史、良史而努力奋斗。

韩永福回忆了戴逸先生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密切联系,指出戴逸先生不仅在学术研究中高度重视档案的价值,而且在清史纂修工程中强调“档案先行”。为配合清史纂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并出版了诸多档案文献,承担了一批清史主体项目,带动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各项事业的发展。

王跃工深切缅怀了戴逸先生对故宫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对故宫博物院的发展方向的认同和肯定,并在清史纂修工程中重视“图录”的价值并积极吸收故宫博物院学人参与其中。

李明洪对戴逸先生在担任北京文史研究馆馆长期间为促进文史馆事业发展和北京城市文化建设所做出的贡献致以由衷的敬意。

周晓和李俊峰代表戴逸先生家乡常熟市对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和深切怀念。他们指出,戴逸先生一直关注家乡的事业发展。201910月,戴逸学术馆在常熟开馆,为家乡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今后常熟市政府、常熟理工学院将与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推进建设清史南方研究院,完成戴逸先生夙愿。孟东明回顾了自己整理学术资料、采访戴逸先生并写就《戴逸传》的宝贵心得,对先生崇高的学术成就和光辉品格表示深深钦佩。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王道成深情回忆了从清史所复办之时戴逸先生对自己的勉励,再到担任戴逸先生学术秘书及其后各项学术成绩的取得,学术之路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先生的悉心关怀,虽无师生名分,却有师生之实。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黄爱平是戴逸先生指导的第一届博士生。她把戴逸先生的学术成就概括为学术思想鲜明突出,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大力弘扬历史科学的社会功能,始终强调实事求是的治学理念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具有广博贯通的学术视野,极为重视文献资料的基础作用。在清史研究领域,戴逸先生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是当代少有的贯通清前后期的历史学家,注重开拓清史研究的世界眼光开辟了清史的各个专门领域,构建了清史学科体系,并为清史纂修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戴逸先生的长子戴寅对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各位师友致以真诚的感谢。他从社会各界对戴逸先生逝世的悼念感受到举国上下对文化的重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史的热爱。作为家属,他们将把戴逸先生想做的工作继续下去,为国家、为社会、为学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杨念群代表清史所感谢各位嘉宾参与此次追思活动。他表示,戴逸先生是清史所的精神支柱,他的经历是丰富的精神资源,今天的追思会仅是一个开始,先生的未竟事业还需要后辈完成。清史研究所也将按照学校部署,继续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对戴逸先生最好的纪念。

戴逸先生辞世后,中国人民大学收到了来自党和国家领导人、海内外学术界师友的唁电唁函上百封,这充分体现了戴逸先生崇高的学术声望和人格魅力。为顺应学界同仁愿望,清史研究所举办了此次追思会,作为纪念戴逸先生系列活动的一部分,下学期还将举办戴逸先生学术思想的相关追思与研讨活动。


/石权耕

/陶志鑫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