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的号召,切实提升清史所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水平,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在历史现场中提升学生历史理解力,激发学术热情,2024年10月10日至13日,清史所2023级师生前往清东陵、承德等地开展教学考察。本次考察由清风学社组织,清史研究所副所长萧凌波老师带队,硕博研究生三十余人,行程涉及清东陵、避暑山庄、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宁寺、普乐寺、金山岭长城等处。考察过程中得到了清东陵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承德市文物局、避暑山庄博物院等单位的大力襄助。
10月11日上午8:30,考察师生乘大巴出京前往清东陵,午后抵达目的地。清东陵为清朝皇家陵园,共建有15座陵寝,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筑群,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的组成部分。清东陵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赵英健主任盛情迎接,带领师生对定东陵、裕妃园寝、裕陵及陵园石牌坊等处进行了实地考察。赵英健主任在清东陵工作二十余年,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来考察时担任讲解员,对清东陵饱含热情、了如指掌。她在清东陵的布局图前详细讲解了清东陵的布局、规制及每座陵园的故事,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左昭右穆、前朝后寝等礼法制度与特定的历史情境结合,形成了清东陵目前的格局,串联起一部清朝发展史。清东陵的选址及营建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学、风水学密切相关,在孝陵主神道上,师生对清东陵的风水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清东陵形成了前有朝山,近有案山,后有祖山的整体格局,三山一线符合风水吉兆,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清东陵的经营贯穿了清朝历史,宏伟的皇家陵墓是皇权物化的重要载体。
赵英健主任讲解清东陵布局及历史/清东陵杨晓健老师摄
赵英健主任讲解裕陵精美的砖雕/清东陵杨晓健老师摄
孝陵主神道
考察团与赵英健主任在裕陵前合影/清东陵杨晓健老师摄
晚间,清史所师生正式抵达承德,下榻武烈河畔。历史上热河所处的滦河、伊逊河流域是华北通向蒙古草原的水路干线,清初古北口、热河、木兰围场一线是京师通向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东北的重要交通线。此地元明时期属北平府,为喀喇沁、翁牛特、察哈尔等蒙古族的游牧地,直到清康熙四十二年修建行宫,才日渐繁荣。每年五月至九月间,皇帝驻跸山庄避暑,秋猎行围,并接见蒙藏宗教领袖与王公贵族,外国使节也因皇帝驻跸之处前赴山庄觐见,清廷许多关键决策都是在皇帝驻跸山庄时下旨施行。承德成为清帝居园理政的重要场所。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誉之为“帝王之都”。
10月12日上午,考察团前往避暑山庄开始参观,由承德市文物局总工程师陈东老师讲解。本次考察从丽正门进入,此门为避暑山庄正门,有乾隆御书的满、汉、蒙、藏、察合台五体文匾额,寓意着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陈老师介绍,避暑山庄大致可划分为宫殿区、湖洲区、平原区与寺庙区。同学们首先前往宫殿区,这里的建筑依中轴线兴建,参照紫禁城前朝后寝的格局,具有对称、规整与庄严的特点,是皇帝理政、举行庆典与起居休息之处。当踏进烟波致爽殿时,同学们在考察时关联起清史大事件,注意到《北京条约》正是在此殿西暖阁签署,慈禧也于此地策划辛酉政变。
考察团师生在避暑山庄合影,后为康熙亲题“避暑山庄”牌匾
北出宫殿区,考察团行至湖洲区,岛湖小桥长堤相连,楼阁亭榭,一派秋景盎然。在卷阿胜境殿,陈老师利用展览沙盘模型为同学们对山庄格局做整体讲解。湖洲区模仿蓬莱洲一池三山建造,是皇帝休憩娱乐之处。区内建筑既有山庄自身特色,也有模仿江南名胜而建,如文园狮子林则仿自苏州狮子林,金山岛设计是来自镇江金山,青莲岛的烟雨楼是据浙江嘉兴烟雨楼而建。行至东北部平原区时,需穿越万树园。该地布满大大小小蒙古包,呈现北方蒙古草原景色。康熙年间万树园本是山庄行猎之处,而到了乾隆时期进行大规模扩建,赋予了此区接待外藩蒙古王公或来朝的各邦外使的重要功能,如土尔扈特部、六世班禅、英国马戛尔尼使团都曾参加筵席。在江南水乡美景与草原游牧风貌之间,同学们充分体会清朝中国的“大一统”政治观,对历史上各民族的交流融合过程的认知更加深刻。
承德市文物局总工程师陈东老师在避暑山庄沙盘前为师生讲解
考察团师生在避暑山庄合影
午餐后考察团前往外八庙考察。外八庙是指避暑山庄周围,以北京理藩院统一管理的古北口外八座寺庙,是藩部王公前来瞻礼的场所。清廷为纪念重要大事特地兴建这些寺庙,藉以巩固与信奉藏传佛教的民族的关系,从而达到北疆的长治久安。
考察团首先来到普陀宗胜之庙参观,由避暑山庄博物院研究馆员李建红老师讲解。此庙为庆祝乾隆六十大寿和皇太后钮钴禄氏八十寿辰所建。乾隆命内务府仿拉萨布达拉宫,在承德修建此庙。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意译,故此庙亦称布达拉,总体布局亦与西藏布达拉宫相似。全寺前部位于山坡,碑亭中立有四体文字碑,记述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过程及清政府抚恤该部的情况;后部位于山巅,布置大红台和房堡,体量庞大,气势恢宏,其上有万法归一殿。同学们纷纷登上主殿,眺望远眺承德群峰,遥想当年万里回归的土尔扈特渥巴锡一行在此讲经祝寿的恢弘场景。
接着,考察团步行前往不远处的须弥福寿之庙。乾隆七十寿辰时,班禅额尔德尼六世请求赴热河祝寿,故清帝仿照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为其建造行宫。此庙具有扎什伦布寺特征,同时融进汉式建筑特点。登上大红台,地势持续升高,最后来到万法宗源殿。考察团关注到藏式金顶的瓦纹和脊上的金龙,充分体会须弥福寿之庙汉藏结合的建筑艺术。
避暑山庄博物院研究馆员李建红老师为考察师生讲解
考察团师生在普陀宗乘之庙前合影
考察团师生登上普陀宗乘之庙
在普陀宗乘之庙远眺须弥福寿之庙与磬锤峰
须弥福寿之庙内万寿琉璃塔为一座八角七级密檐塔,寓意万寿无疆
考察团学生在须弥福寿之庙合影
10月13日上午,考察团前往外八庙中的普宁寺和普乐寺参观,李建红老师带领大家参观,并悉心讲解。普宁寺是现今承德诸庙中唯一有僧人居住的寺庙,也是考察团观察清朝“大一统”的另一扇窗口。普宁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这一年清军平定了准噶尔蒙古台吉达瓦齐的叛乱,为纪念卫拉特蒙古四部的会盟,乾隆依照西藏桑耶寺形制修建普宁寺。普宁寺前半部为汉族“伽蓝七堂”式寺庙布局,后半部仿西藏桑耶寺乌策大殿建曼陀罗。碑亭中有“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彰显着清廷笼络安抚外藩蒙古用意。拾级而上,过南赡部洲门殿,即进入普宁寺“极乐世界”。李老师介绍,该处的总体布局系藏传佛教宇宙观的立体图,大乘之阁象征佛、菩萨居住的佛国世界中心须弥山,两侧有日光、月光殿,周围有四大部洲、八小部洲。该庙与颐和园须弥灵境类似,核心思想和营建内容都和乾隆对漠西蒙古管理有密切联系。
普宁寺大乘之阁,供奉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立像
最后,考察团又前往普乐寺,此庙是清代乾隆帝以名义上供新归附清朝的杜尔伯特、左右哈萨克、东西布鲁特瞻仰用而兴建的寺庙建筑。普乐寺平面呈长方形,是承德外八庙中唯一一座坐东向西的寺庙,前半部分是汉式布局,后半部分依山势而建坛城,石质建筑、木质模型相结合,阁中须弥座上是国内最大的木质立体曼陀罗,有一尊铜制藏传佛教“胜乐金刚”佛像。李老师介绍“胜乐金刚”是乾隆帝本尊佛,章嘉呼图克图将其坛城和棒槌峰联系在一起,形成直线,体现了乾隆帝对于藏传佛教的尊崇,留给同学诸多遐思。
普乐寺内琉璃喇嘛塔,象征坛城外八大寒林
考察团与李建红老师在普乐寺前合影
10月12日下午,考察团前往本次的最后一站——金山岭长城。金山岭长城坐落于滦平县巴克什营的燕山支脉,金山岭长城始建于明代,具有近700年历史。金山岭长城构筑复杂、楼台密集,且保存完好。考察团抵达后分队自由考察,或乘缆车、或徒步上山,感受长城的巍峨及燕山的秋意。金山岭长城周围山峦重叠,依山势而建的长城蜿蜒曲折、气势磅礴,其不仅是中原王朝的边疆防御体系,也是民族融合与交流的重要窗口,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当日晚8时,考察团安全抵达学校,本次考察圆满结束。
考察师生在金山岭长城主入口戚继光雕像前合影
考察师生登上金山岭长城
考察成员在小金山楼挥起国旗
延绵的金山岭长城风景壮丽,“万里长城,金山独秀”
清东陵—承德一线,是清史研究所教学实践中的经典路线,也是清风学社不可或缺的一项社团活动亮点。在这次深入关内与塞外的探索之旅中,我们遍览皇家陵寝的庄严、皇室园林的秀美、皇家寺庙的静谧以及边关长城的雄伟,全方位触及清朝历史发展的各个重要转折点,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与历史现场亲密接触、拓宽学术视野的宝贵机会。这次实地考察不仅让师生们饱览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身体的放松。这段从书斋学术到实地探索的旅程画上圆满句号时,师生们将以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后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
文案|余雨珊、朱天怡
图片|杨晓健、谢坤、肖熠、曹宇嫣、王宇喆、陶恒等
审核|陈路、叶莹、任哲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