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海外学者系列讲座第一讲在人文楼400会议室举行。德国莱比锡大学汉学系教授柯若朴(Philip Clart)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韩湘子故事里人情与修道之间的紧张关系”为题,带来了一场精彩讲座。讲座围绕明朝至民国时期各版韩湘子故事的流变,揭示其中承载的多元价值观念及其矛盾所在——特别是宗教修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为听众呈现了一幅生动的民间文化图景。讲座由清史研究所曹新宇教授主持,校内外师生积极参与。
韩湘子作为八仙之一,其故事经由“俗文学”的形式在明清民间社会广为流传。讲座伊始,柯若朴教授对“俗文学”的概念进行了清晰阐释。“俗文学”不等同于民间文学,它涵盖了地方戏、说唱文学等多种形式,如宝卷、道清、大鼓书、子弟书等皆属“俗文学”的范畴。“俗文学”在明清民间文化的生成、传播乃至整合中,曾占据独特地位,它们往往出自文人之手,却服务于普通百姓,可以成为洞悉民间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窗口。
柯若朴教授引用《道德经》中“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表述,点明韩湘子故事的核心冲突,即修道者超越人伦的“无情”与世俗伦理中家庭责任的“有情”之间的张力。韩湘子的传说主要围绕两个核心情节展开:一是与妻子林英的纠葛,二是度脱叔父韩愈的尝试。柯教授强调,这两个情节在不同时期的“俗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明显的叙事转向,可反映出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明代前期的故事主要围绕韩湘子与韩愈展开,而万历年间女性角色的出现与彰显,则使叙事重心发生转移。比如在《韩湘子九度文公升仙记》的故事中,开始涉及韩湘子与妻子互动的情节,但此时韩愈的形象仍十分活跃,女性形象的能动性较低。到了明天启三年(1623)杭州文人创作的《韩湘子全传》中,其妻子林英的故事逐渐丰富起来,女性角色第一次拥有了更多自主性,可以自己度脱和修炼,这一变化体现了“俗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发展。
在《韩仙宝传》(《白鹤传》)、湖南花鼓戏《林英观花》、龙舟歌《送寒衣》和湖南戏本《湘子化斋》等文本中,夫妻故事、女性故事等叙述反复出现。韩湘子与林英在尽孝道、夫妻之道与修道之间产生矛盾,林英的度脱也需经过“自杀”这一情节,呈现出一种特别的性别特征。

《绘图韩湘子传》书影
在韩湘子度脱韩愈的情节上,同样有丰富的故事发展过程与深刻的内涵。韩愈因执着于世俗生活,未能得到完全度脱。他拒绝了玉皇大帝让他重回卷帘将军职位的请求,选择成为地位低下的土地神,由此既能获得民众的肉酒祭祀,还能与妻子相伴。而“俗文学”对韩愈拒绝度脱也持以批评态度,称“为人莫学韩退之”;在某些版本中,韩愈甚至因为这种选择被踢出天堂。韩愈作为儒家代表人物,其拒绝升仙、执着世俗的形象成为儒道冲突的象征。
讲座最后,曹新宇教授做出简要总结。他认为,研究“俗文学”作品对于了解民间文化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但民间文化的研究在资料获取和解读方面皆存在诸多困难,不少研究局限于版本学,未能深入探讨民间文化的内在含义。柯若朴教授的讲座则以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展现明清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与流动性,揭示出中国社会宗教与伦理的复杂关系,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深入剖析民间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绝佳样本。参加此次报告及学术研讨的学者,还有莱比锡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杨庆芳、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执行院长田亚明(Beniamin Creutzfeldt)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李贞实馆长、文学院雷立柏(Leopold Leeb)教授、汉推所张靖博士、外语学院赖志金教授、清史研究所夏明方教授、李光伟副教授。到场师生从明清“在家修行”观念的流行、儒学价值观的统合性、商业经济发展及女性听众增多对故事书写的影响等方面提问,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文|陈路、曹宇嫣、孙岩
排版|金哲恺
审核|陈路、叶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