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4讲在公教一楼1605教室举行。本次讲座以“北朝地方家族的再审视——姓望·山水·武艺”为题,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教授魏斌主讲,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胡恒主持。历史学院2024级全体博士生及部分校内外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魏斌老师先介绍其研究旨趣。长期以来,家族研究一直是中古史学界热点,先后重点关注过门第、婚姻、社会流动,和谱系建构、历史书写等问题。魏斌老师则尝试探讨北朝家族在区域、地方上的生存场景和他们的文化记忆。其后,报告从北魏杨椿提到的“文武才艺,门望姻援”,即文、武技能和门第、婚姻四种士人凭藉“资本”引入,围绕“迁徙”与姓望叙述(门望),孝思、神仙、山水(文之“才艺”),村落武艺群体(武之“才艺”)三个方面展开。

从两通嵌套石碑入手,魏老师勾勒了一个真实的南阳张氏家族迁徙和异地延续线索,进而考察“南阳西鄂”“南阳白水”两郡望在中条山周边地区的使用情形,揭示了河东地区其他“迁徙支系”家族郡望叙述的复杂性。魏老师指出,迁徙意味着与旧家族的空间断裂和新起点的出现,既容易导致家族记忆的失真、变形,又成为攀附、伪造或“刻意遗忘”家族历史的附着之处。真实的历史和攀附的历史使用了同样的话语机制,辨析其真伪已然不易,但尤应关注家族“邑里”、谱系叙述背后呈现的历史情境,以及由这种情境所塑造的人群集体观念和行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事件,似乎在家族史的“中古—近古之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蕴含着制度设计与社会行为之间的悖论。
接着,魏斌老师借由山东莱州天柱、云峰、大基三山的郑道昭、郑述祖父子石刻,展开了对北魏士人孝思与家庭记忆的探讨,并由此延伸至南朝文化元素对北朝士人群体的影响、汉晋文化传统在北朝的延续等议题。郑道昭在具有“仙道”色彩的云峰诸山复刻了其父墓碑作为纪念,营造神仙来游的氛围,是士人孝道伦理和神仙世界想象的景观呈现。此外,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山水之游和诗歌吟咏作为一种文化习惯逐渐在北魏流行,此点也影响到出任地方的郑道昭,呈现为云峰诸山的诗歌题刻景观。因此,这些题刻不仅具有书法、艺术层面的审美价值,所反映的更是北朝士人群体文化“才艺”习惯的变迁。

北朝和南朝的大族面貌存在明显差别,其中一个表现是对待武艺的态度。唐长孺先生晚年在《读〈李波小妹歌〉论北朝大族骑射之风》一文中对此已有揭示。受其启发,魏斌老师梳理造像记资料,试图从相对微观的村落层面,勾勒一个“武艺之士”群体的活动轨迹,探讨武艺对于北朝地方家族人群的意义。魏斌老师提到,北朝时期,由于军事化和部族王朝统治体制的变化,使得武艺的政治和社会意义上升,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地方家族对于王朝军事活动的参与度受限,属于冰面下的“潜流”。六镇之乱以后,才凸显为影响政治历史走向的力量。随着军事活动的频繁化,戍防等军事活动作为一种新的人际关系结合纽带,出现在村落人群的造像记中,也成为他们家族荣耀记忆的一部分。
最后,魏斌老师以对北朝家族面对统治秩序变动的“退化”与“进化”等问题的讨论结束了本次讲座。胡恒老师也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几点感悟: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时代,如何从史学传统再出发、让传统议题焕发新的活力是史学研究者需要面对的问题,魏斌老师在史料存留有限时,能够对现有材料进行深描和细读,并将其与宏观问题紧密融合,其研究展现了人文学科魅力和人文研究者的独特关怀。到场同学就研究如何提升到理论层面、崇尚山水在南北朝的断裂与延续、家族迁徙与郡望沿用等问题提问,魏老师逐一解答,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文|刘子宁 仲岷浩 张雯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