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讲座回顾】“史学前沿”第6讲:列文森与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04-07


20254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6讲在公教一楼1605教室举行。本次讲座以“列文森与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为题,由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季剑青主讲,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王建伟主持。历史学院2024级全体博士生及部分校内外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季剑青老师先介绍其研究兴趣和翻译美国学者列文森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一书的缘起。长期以来,他一直关注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等问题,认为文学、文化、思想、学术之间存在情感上的共通之处。季剑青老师曾尝试用这种情感上的连接,去探讨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从文本的解读出发,用文学的方法去分析历史材料和文学材料。在研究过程中,他受到列文森的“博物馆化”概念的启发,认为随着时间的消逝,旧都北京越来越变成一个博物馆式的东西。

在阅读《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最初的中译本时,季剑青老师发现其中有诸多的问题,并写了一篇书评类的文章。后在中华书局李世文先生的多次邀约下,季剑青老师承担了这本书的重译工作。他用3年多的时间对这本书进行翻译打磨,最终于20246月出版。季剑青老师提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刘文楠老师与他几乎同时翻译了列文森的这部名著,刘文楠老师将此书的书名译为《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并于20236月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季剑青老师希望刘文楠老师的译本可以被引入中国大陆出版,方便读者参照阅读。针对该书书名的翻译问题,季剑青老师认为“Confucian”应该翻译为“儒教”,并从列文森的原意和原文中的汉语拼音注释两个方面,解释了如此翻译的理由。

随后,季剑青老师介绍了列文森的家庭出身、成长轨迹、求学经历、入伍经历、工作经历、研究兴趣,以及相关的研究著作等情况。他指出,列文森希望从中国历史研究的经验中,去认识西方以及现代世界。在梳理《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学术史时,季剑青老师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学界对于此书的评价,以王赓武先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该书从思想史角度,对现代中国的困境做出了全面探讨,注重近代以降西方的冲击对“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将费正清开创的“冲击——回应”范式转换并运用于思想史研究中。而以柯文先生为代表的中国中心观论者则批评列文森受“冲击——回应”范式影响太深,把“儒教中国”看作一个本质化的、缺少内在变化的动力的整体,认为西方是促进中国思想现代转型的主要乃至唯一的动力。季剑青老师认为,柯文所提出的“中国中心观”虽然看到了现代中国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动力,但存在自身的局限,即没有正面回答西方所带来的冲击对现代中国发展进程所起到的作用,我们应该要通过中西互动关系来把握中国现代史进程。列文森认为传统中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充满了种种紧张和冲突,例如君主和官僚制度之间、儒家思想与君主政体之间以及儒家思想内部的紧张与冲突,这种张力是儒教能长期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随着近代西方的冲击,使这种张力逐渐丧失,儒教也逐渐丧失了活力。

接着,季剑青老师从《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方法论启示入手,认为列文森始终关心具体历史进程中思想者的思考和选择,而非观念自身的逻辑演进,对“思想”(thought)和“思考”(thinking)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在方法论的参照上,列文森受到柯林武德的影响,将观念界定为一种“问答综合”(question-answer synthesis)。列文森的基本的论述框架为“历史”与“价值”的两难,他努力让情感上的历史诉求和理智上的价值诉求协调一致。季剑青老师讲述了儒教的内部张力,儒家作为士大夫与官僚的双重角色,士大夫是道统的承担者,对君主有一定的道德约束,但作为官僚又应该执行君命,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能,儒教与君主制之间存在着张力。在建立现代国家体制的压力下,士大夫沦为纯粹的官僚,儒家思想失去制度基础,导致了张力的断裂。列文森也受到韦伯的影响,尤其是对儒家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的分析比较鲜明地体现了韦伯的色彩,但列文森认为儒教中国本身就不可能有资本主义的因素,因而儒教才能长期延续自己的传统,成为中国思想传统的主流。季剑青老师继而从普遍性与特殊性两个方面介绍了现代中国思想家对中西之间“对等”(equivalence)地位的寻求。他指出,我们必须重视列文森的犹太人身份,才能更深切地理解列文森对包括儒教和犹太教在内的古典文明之现代命运的深切忧思。列文森看到了全球文化多元主义带来的挑战,从儒教中国走向没落的命运中看到了犹太文化的暗淡前景,对犹太文化有一种忧心如焚的终极关怀。

而后,季剑青老师阐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先讲述康有为发起的孔教运动及其失败的原因。孔教运动无法解决近代中国人的思想困惑,而马克思主义在在思想上解决了困扰现代中国人的历史与价值之间的紧张与冲突,为失落的儒教文明的价值提供了补偿,并提供了新的普遍性的前景。季剑青老师还介绍了列文森未完成的遗作:《革命与世界主义:中西舞台之间》(Revolution and Cosmopolitanism: The Western Stage and the Chinese Stages, 1971),认为新中国展现了世界主义气象和普遍价值。最后,季剑青老师提到了“列文森命题”,并抛出了我们如何确立新的普遍性价值认同这一问题供在场师生思考。

在讨论环节,王建伟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几点感悟,认为季剑青老师的讲座清晰地介绍了列文森其人其作之于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性;列文森的问题意识和其奠定的研究框架时至今日仍有生命力,对我们理解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时代问题极具启发意义。最后,在场同学就列文森提出的“业余精神”、“博物馆化”等概念,以及后续历史发展情况对列文森一些论断所造成的挑战进行了提问,季剑青老师逐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胡阳东 肖冠华 马岳  |马岳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