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前沿 >>
汪学群:《易小序》的易学观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09-24

                                 汪学群

    《四库全书总目》作为《四库全书》的副产品,凝聚着四库馆臣们的劳动,其中纪昀、翁方纲、戴震、邵晋涵等人功不可没,余嘉锡对《四库全书总目》的撰写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它“剖析条流,斟酌古今,辨章学术,高挹群言”[i],把它视为对古代传统学术的总结一点也不为过。为了统摄群书提要,《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者在经史子集四部之首各冠以总叙,其目的是“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又在四部之下分四十四个小类,各小类之首“亦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并改隶,以析条目”[ii],诸小序有助于人们了解《四库全书》所收诸书提要。如果把诸小序视为一部简明扼要的古代学术思想大纲,那么作为诸小序的一种,《易小序》则也是一部简明扼要的古代易学大纲。《序》曰:

    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于方外之炉火,皆可以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余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今参校诸家,以因象立教者为宗,而其他《易》外别传亦兼收以尽其变,各为条论。[iii]

    这段话文简意丰,浓缩了二三千年易学发展的状况。所论涉及四个问题:第一《周易》的性质,第二《周易》的特色,第三《周易》的主要流派,第四《周易》的内容。以下结合《周易》经传及易学史的成果做些具体分析,以见《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所收书汉宋兼采,集传统易学之大成的特点。

 

                            一、寓教于卜筮

    寓教于卜筮指“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一句,这一句除了一般地阐释经典寓教的特点之外,突出了《周易》的性质,那就是易教寓于卜筮之中。四库馆臣撰《先天易贯提要》说:“圣人立教,随时寓义,初不遗于一事一物。三代以上,无鄙弃一切空谈理气之学问也。故《诗》之教,理性情,明劝戒,其道至大;而谓《诗》非乐则不可。《春秋》之教,存天理,明王政,其道亦至大;而谓《春秋》非史则不可。圣人准天道以明人事,乃作《易》以牖民。理无迹,寓以象;象无定,准以数;数至博而不可纪,求其端于卜筮。而吉凶悔吝,进退存亡,于是见之,用以垂训示戒。曰蓍曰龟,经有明文,曰揲曰扐,传亦有成法。岂取尽性立命之书而亵而玩之哉!俗儒但见抛珓掷钱之为卜筮,又见夫方技之流,置义理而谈趋避,遂以为侮我圣经,乃务恢其说,欲离卜筮而谈《易》。然则四圣人中,周公居一,公作《周官》,以三《易》掌之太卜,无乃先不知《易》乎?是犹观优伶歌曲,而谓圣人必不作乐;观小说传奇,而谓圣人必不作史也。”[iv]此段话可以与上句话相互印证。《易》教寓于卜筮,卜筮离不开教,离开教的卜筮,如后世以杯珓、掷钱来占卜,则属于方技之流,它们只能谈趋避而忘记义理。《易》教寓于卜筮涉及卜筮与易教、象数与义理的关系,《系辞》对此问题有完美的回答。

    从《周易》产生来看,诸圣人作《易》主要是为了教化,《系辞》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v]根据《易传》的观点,《周易》作于殷周之际,当时的百姓受到商纣王的迫害,周文王作《周易》系辞劝诫,其卦爻辞多危意,旨在示警知危,而平易则必然招致倾覆,保持警惕才能无所咎害。其易教(道)如此,可谓用意之深。《系辞》又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这里明确指出《周易》之作基于忧患,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化来达到社会的稳定。此教化以道德为主,如所陈九卦其卦义皆以德为中心,目的是确立基本的道德规范,以提高道德水平来应对忧患。

    《系辞》论及易教的功能及特征。《系辞》说:“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教之仁德显之于外,其功用则藏之于内而不自以为有功,所以不与圣人同忧。因为有问必答,其功业同天地一样,广大悉备;其德行如天地一样,日新不已。变化之生生不已就是《易》。《易》讲变化是有规律性与灵活运用的统一,如《系辞》又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易》卦爻皆可变易,以变化来度量卦的吉凶,就这一点来说似乎没有固定的常规,但依据卦爻辞来推度其意义则是有原则可寻的,也就是说爻象变化无常,而其吉凶断语是有原则的,应把卦爻辞的常规与灵活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系辞》说:“夫《易》彰往而察来,而显微阐幽。”其中“彰往察来”指总结已往经验教训而预知未来,“显微阐幽”则指透过现象认清本质,凡此正是卦爻辞的功能。如卦爻辞“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这些用语都是对卦爻辞的赞颂,它们以比喻、拟人、言简义丰以及逻辑手段来分辨事物,厘清其本质,为人们去疑解惑等,深究得失的原因,指导百姓的行动。《易》之所以彰往察来,是因为其“极深”与“研几”。《系辞》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这里的“极深”和“研几”是穷究事物内在之理,才能及时知晓事物变化的征兆或苗头,具有预知功能。同时也离不开冼心与斋戒,如《系辞》又说:“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蓍草的德行圆而神妙,卦的德行方而智慧,六爻的变化能告人吉凶之事。洗心即净化其心,斋戒即修洁自戒,圣人通过洗心与斋戒以掌握筮法,能藏住过去的事情,与百姓同忧患。记住过去的事情,预知未来,也就是说可鉴往知来,指导百姓的日用。由凡此皆不用暴力而靠的是高度智慧,以易教使百姓心悦诚服。

    《周易》倡导教化又离不开卜筮,其教化寓于卜筮之中,也就是说通过卜筮的方式表达出来。如《系辞》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这里的易道也就是易教,包括辞、变、象、占四事,卜筮只是其中之一,辞偏于易教,与卜筮联系在一起,卜筮离不开数,这里的象即象数之象,象数也与义理相联。这句话反映卜筮与易教、象数与义理的关系,正是由于它们的互相联系,易道才能具有预知来事,指导人们趋避的意义。《系辞》说:“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君子对于《易》包括观象玩辞和观变玩占两个方面,前者偏于义理,后者偏于象数,象数与义理是统一的,由象数引出义理,如此才能像大有卦上九爻辞所说的“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系辞》又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易教深刻,一般人不易懂得,因此必须借助特定的形式加以表达,这就是所谓的立象、设卦、系辞,其目的是穷尽《周易》的意蕴、真伪、言论,也就是说意蕴、诚伪、言论等皆离不开立象、设卦、系辞,它们都是为表达易教服务的。

 

                           二、推天道以明人事

    推天道以明人事即“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一句,这与《系辞》“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相一致。由天道推出人事,援天入人是《周易》的重要特色,说明《周易》的主轴讲天人合一。下面借助《系辞》之语来分析。

    《周易》的创作本身就体现了天人合一。《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古代圣人为了治理天下,大到仰俯观象观法于天地,小到观察动植物,远取之于诸事物,近取之于自己身体,模仿天地万物的形象作《易》。《系辞》在论及卦象、爻象、卦爻的变化和吉凶之辞的来源时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乾尊坤卑的卦象由天上地下而决定,贵贱即阴阳爻象由天高地下之序而得位,爻象刚柔之分源于天地动静。万物因同类而聚,因不同群而分,卦爻辞的吉凶由此而产生,卦象、爻象的性质及其变化效法自然界的秩序及其变化。《易》是模拟天而作,天人合一是其应有之义。

    《系辞》还具体谈到卦爻如何模拟天地万物的,如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天下事物的幽深难见不易知晓,圣人则以形象加以再现其本质,这便是卦象的由来。天下事物处于不断地变化当中,圣人观其会合贯通,因时推行适时的典章礼仪,于爻下系之以辞句,用来推断事情的吉凶,这便是爻辞的由来。天下事物幽深而不可妄言,其变化有常而不可错乱,圣人以比拟物象和审议物情的方式言其义理,明其变动。

    《周易》的内容也包含天地人合一。《系辞》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易》广大无所不包,就一卦来说,六爻中上五为天,四三为人,二初为地,天地人三才包括其中,天道、人道、地道三者统一即天人合一。《系辞》认为,圣人作《易》旨在“顺性命之理”,遵循客观事物的法则,《说卦》说:“立天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材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章。”设立天道、地道、人道,三者统一也反映它们各自的特性即阴阳、刚柔、仁义是统一的。《周易》每卦都含有天地人,具有阴阳、刚柔、仁义的特点,因此天地人合一,它们之间的德行也是合一的。

    《系辞》还描绘了易道的广大与周备,说:“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赞美易道广大与周备,其德行可与天地相配,不违背天地之道,所以能周知万物,普济天下人而无过失。乐天知命因此无所忧虑,安土重迁敦乎仁,因此博爱万物。《易》不仅包括天地间万物,同时也知晓变化之理,它不局泥于某个方向和某个具体的事物,但这一切又尽在其视域之中。

    《周易》讲天人合一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告诫人们应从客观实际出发,认知自然及自身。《系辞》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准有齐、等之义,弥纶即包罗万象,《易》与天地看齐相等,当然就囊括天地间的法则。因此人们通过学《易》可以上观天文下察地理,以此知晓幽隐与显明的原因,而考察事物的终始则可以推及生死的道理,依据精气使物有了生命,其游散则变为灵魂,可以知晓鬼神的情况。《文言》释乾卦九五爻辞时阐释了遵循自然行事,利用和改造自然之理,如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人遵循自然法则,与天地日月的变化相一致,即可以预测天时,所谓先于天时的变化而行事;又可以顺应天时而行动,所谓于天时变化之后而行事。无论先天还是后天,只要尊重自然法则行事必然得到天的保佑而获利。

 

                              三、两派六宗

    “两派六宗”指“《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一段,这里主要讲了两派六宗,所谓两派即象数派与义理派,六宗指象数派三宗,即《左传》占筮及汉儒象数,京房、焦延寿之禨祥,陈抟和邵雍的河洛先天之学。汉人京房、焦延寿,宋人陈抟、邵雍之说《易》,舍人事而言天道之弊。京、焦杂以阴阳灾异,陈、邵杂以河图、洛书,皆非作《易》之本旨,不过是《易》外别传。《读易详说提要》说:“圣人作《易》以垂训,将使天下万世,无不知所从违。非徒使上智数人矜谈妙悟,如佛家之传心印,道家之授丹诀。自好异者推阐性命,钩稽奇偶,其言愈精愈妙,而于圣人立教牖民之旨愈南辕北辙。”[vi]又有义理派三宗,即王弼义理《易》、胡瑗和程颐义理《易》、李光与杨时的参证史事之《易》。这两派六宗交替演变,构成易学史主流。下面依时间前后加以讨论。

     1、象数学第一宗,即《左传》占筮。春秋时流行占筮,主要见于《左传》、《国语》,仅以《左传》为例。《左传》昭公二年记载:韩宣子聘于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vii]其中《易象》就是《周易》。占筮的内容包括出征、结盟、挑选继承人、生子、婚配、推测国家的前途等。兹举实例如下: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载周史以《周易》见陈侯,陈侯让他为自己算一卦,算得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viii]“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为观卦六四爻辞,陈侯占问陈敬仲后代是否昌盛,六四爻辞有朝王之义。以蓍求卦,得观之否即观卦变为否卦,观卦六四阴爻变阳爻为否卦之象。筮得之卦称为本卦或正卦,所变之卦称为之卦或变卦,在这里观为本卦或正卦,否则为之卦或变卦。依当时的卦变之说,判断一事的吉凶,主要看变的那一爻,并依此爻之象,查阅《周易》中该卦的爻辞,由此来推测事情的后果。如观卦可变之爻为六四,其爻辞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这是在占筮中运用变卦说来断定陈敬仲后代必能复兴陈国,所以说“此其代陈有国乎!”接着周史又运用占筮中的取象说来证明这一点,如说:“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ix]依卦象,观卦上卦为巽,象征风,否卦上卦为乾,象征天。观否两卦之下卦皆为坤,象征土。观卦上卦巽变为否卦上卦乾,居于坤卦之上,所以说“风为天于土上”。否卦二三四互卦为艮象,艮象征山,所以又说“山也”。就卦象而言,结合观和否卦的第四爻,喻指天光照于山上,山上树木又居于土上,为树木兴盛之象,预示着陈敬仲后代有国而朝王,所以爻辞说“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否卦中的二三四艮爻象又为门庭,上乾象为金玉,下坤象为布帛,所以说“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以材宝百美具备之象喻指陈侯后代“利用宾于王”。

    《左传》襄公九年载鲁穆姜被贬进东宫时,算得一卦,为遇艮之随,艮卦艮下艮上,随卦震下兑上,艮之随非一爻变,而是五爻变,每爻义异,不知所从,这就要看卦辞,史官结合随卦辞运用取义说推断道:“随,其出也。君必速出。”意思是说穆姜不久会解除禁闭,而她却说:“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有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x]她意识到自己虽然占得随这一吉卦,但因品德很坏,不具备随卦辞说的元亨利贞四德,仍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这里,她以元亨利贞解释仁礼义智(干事),是用伦理道德的观点来说明吉凶的占辞。由此可以看出,人事的吉凶与人的道德品质联系在一起,这显然强调占辞的价值和意义,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这时的占筮属始原的方法,还没有染上禨祥、灾变。

    2、象数学第二宗,即京房、焦延寿的象数学。关于汉易的传授系统,《史记》说孔子死后,传于商瞿,经六世传之齐人田何。汉兴,田何后又传于杨何。《史记·儒林传》司马谈即受《易》于杨何。《汉书》说汉兴,田何传《易》于周王孙、丁宽、服生,皆著易传数篇,后又授《易》杨何,此是汉初传易系统。又说丁宽传《易》于田王孙,田王孙授《易》施雠、孟喜、梁丘贺,于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xi]其中孟喜传《易》于焦延寿,焦又影响京房,于是“《易》有京氏之学”。这是西汉后期易学传授的系统。《汉书》说:“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为官方易学,属于今文经学派。又说:“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叙(杨何),丁将军(丁宽),大谊略同,惟京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xii]京房易学不同于田何易学而独树一帜。另一易学传受为费直,《汉书》说他“长于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xiii]以《易传》解经文,无章句,活动于成哀之间。又说:“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古文经校施、孟、梁丘传本时,发现“唯费氏经与古文同。”[xiv]属民间易学,古文经学派。《后汉书》说:“又有东莱费直传《易》,授琅邪王横,为费氏学。本以古字,号古文《易》。又沛人高相传《易》,授子康及兰陵毋将永,为高氏学。施、孟、梁丘、京氏四家皆立博士,费高二家未必得立。”[xv]汉易象数学主要指今文《易》并在当时占据统治地位。

    其中京房、焦延寿的象数易学讲禨祥、阴阳灾变,这与今文经学解经,提倡阴阳灾异迷信有关。以京房为例,西汉时有二个京房都讲易学。一为杨何弟子,梁丘贺的老师,一为京君明,焦延寿的弟子,这里应指后者,史称他“以明灾异得幸,为石显所譖诛。”[xvi]他在《易传》中说:“生吉凶之义,始于五行,终于八卦。从无入有,见灾于星辰也。从有入无,见象于阴阳也。阴阳之义岁月分也。岁月既分,吉凶定矣。故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六爻上下,天地阴阳,运转有无之象,配乎人事。八卦仰观俯察在乎人,隐显灾祥在乎天,考天时、察人事在乎卦。”[xvii]这里所说的有和无指有形与无形。他们的基本观点是,推断人事的吉凶本于天地阴阳五行及由此而演生出的八卦。星辰的运行告人以灾异是“从无入有”,卦爻的变化示人以阴阳是“从有入无”,根据阴阳二气的变化来规定一年节气的区分,进而决定人事的吉凶。八卦与阴阳、天地相互联系在一起,并由此来断定人事的吉凶。也就是说人事的吉凶不由人本身来决定,而听命于天地阴阳的变化,天地阴阳的变化掌握着人事吉凶,甚至生杀的大权,这显然是天人感应说在易学中的运用。汉易象数学的成就收入唐李鼎祚所作的《周易集解》中。

    3、义理学第一宗,即王弼的义理易学   

    王弼易学的兴起直接继承了费直《易》,《隋书·经籍志》说:“后汉陈元、郑众皆传费氏之学。马融又为其传,以授郑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魏代王肃、王弼并为之注,自是费氏大兴,高氏遂衰。”[xviii]王弼易学传费直易,其特色是批判汉易象数学,发展了义理易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依据《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提出“得意在忘象”的观点,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xix]这里详细分析了象(形象包括卦象或物象)、意(意蕴、意思)、言(语言、卦爻辞)三者之间的关系。象本于意是表达意蕴的,言生于象是明象的,因此说穷尽意蕴离不开卦象或物象,穷尽象也离不开言语,言语和卦象或物象从不同视角揭示意蕴,反映本质。也可以说言语与卦象或物象不过是表达意蕴的手段或工具,因此才有“筌蹄之喻”,此喻出自《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获得鱼和兔,便可抛弃筌与蹄,以此比喻获得意蕴之后可以忘掉象与言,在象数与义理的关系上,以义理为宗。

    王弼的主要易学著作有《周易注》和《周易略例》,前者对《易经》和《彖》、《象》二传注释,缺少部分由韩康伯补全,一并收入孔颖达所编纂的《周易正义》之中,成为魏晋以下易学主流。

    4、象数学第三宗,即陈抟、邵雍开启的宋易河洛、先天之说。关于宋易的传递系统,朱震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惇颐,惇颐传程颢、程颐。是时,张载讲学于二程、邵雍之间。故雍著《皇极经世书》,牧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惇颐作《通书》,程颐著《易传》,载造《太和》、《参两》篇。”[xx]黄宗羲谈及北宋易学时说:“然而魏伯阳之《参同契》,陈希夷之《图》、《书》,远有端绪,世之好奇者,卑王注之淡薄,未尝不以别传私之。逮伊川作《易传》,收其昆仑旁薄者,散之于六十四卦中,理到语精,《易》道于是而大定矣。其时康节上接种放、穆修、李之长之传而创为《河图》先天之说,是亦不过一家之学耳。”[xxi]综合两家观点可以看出宋易象数学的演变,即先天图发端于陈抟,经种放、穆修、李之才传至邵雍,河图洛书肇始于种放,经李溉、许坚、范谔昌传至刘牧,穆修则传太极图于周敦颐,后两个传递系统的终端皆为邵雍,邵雍可谓集宋易象数学之大成。

    关于河图洛书,出自《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一语,据朱熹《周易本义》卷首载河图为:天地数一至十,排成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的方位,洛书以一至九数,排成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的龟形方位,《本义》卷首云“盖取龟象”[xxii]。图中白点表示奇数(阳),即天数,黑点表示偶数(阴),即地数。以上图书的数序、方位、阴阳运行消长之理、七八九六成数之旨,并断定圣人效法河图作八卦,效法洛书制《洪范》九畴,这种观点受到清初学者的批评。

    太极图出自《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句。周敦颐作《太极图说》详细加以阐明:“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万物化生,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xxiii]他的这段带有纲领意义的话虽涉及象数,但不能简单地以象数而论,其实它表述了二个重要思想。首先,建立了以“无极而太极”为特色的本体论。“无极而太极”是解释《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文,无极在这里具有本体或始基的意义,“无极而太极”的本体论是对老子、魏晋玄学、汉唐易学中的本体论的发展。其次,建立了无极而太极一一阴阳一一五行一一万物生成的宇宙发生论模式。此套模式总体而言,在于解释《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一句。

    先天诸图为邵雍所传,以先天八卦方位图为例,此图旨在解释《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诸语。朱熹云:“邵子曰: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xxiv]此图方位,宋人以为创自伏羲,故又称“伏羲八卦方位。”

    诸图重在以象数讲天道,包括探讨八卦的起源,生成及演变等,涉及自然界诸方面,人事由此而废。

    5、义理学第二宗,即胡瑗、程颐的义理易学。胡瑗和程颐是宋代义理易学的代表人物。

    胡瑗讲论《周易》继承王弼义理易传统,四库馆臣称“其说《易》以义理为宗。”[xxv]对宋易义理派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如程颐说:“若欲治《易》,先寻绎令熟,只看王弼、胡先生、王介甫三家文字,令通贯,余人《易》说,无取枉费功。”[xxvi]胡瑗的易著有《易传》、《周易口义》,今存《周易口义》十二卷,乃其弟子倪天隐述师说而成。程颐曾入国子监读书,受胡瑗影响很深。其《易传》中多引王弼易学成果,或言“予闻之胡翼之先生曰”,对王、胡二位推崇备至。

    程颐发展了王弼以来的义理易传统,所著《伊川易传》,四库馆臣称“程子此传则言理”。[xxvii]如说:“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因象以明理,由象而知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必欲穷象之隐微,尽数之毫忽,乃寻流逐末,术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务也。管辂、郭璞之流是也。”又说“理无形也,故因象以明理。理既见于辞矣,则可由辞以观象。故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xxviii]提出“因象以明理”,这里,象不过是表达理的手段,在象数与义理的关系上,把义理看成是第一位的,进一步发展了王弼以来的义理易学。

    6、义理学第三宗,李光、杨万里的易学。李光、杨万里易学的特色是参证史事,引史证《易》,期以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李光为胡铨《易解》作序时说:“《易》之为书也,凡以明人事。学者泯于象数,《易》几为无用之书。”[xxix]他释节卦《彖》“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具体说明《易》明人事的特征:“圣人制经国之术,必量入为出。上之用度有节,故不伤财。取之于民有制,故不害民。夏后氏五十而贡,商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此三代取民之道也。秦、隋之君至,穷奢极欲,府库空竭,而百姓离叛。”[xxx]节为节制,以此建立制度使百姓日用有度,这样就不会出现匮乏。又援引历史上的正反实例说明节事关国家兴亡,统治者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四库馆臣对其易学评道:“切实近理,为有益于学者矣。”[xxxi]

    杨万里易学主于义理,认为《周易》是圣人讲通变之书,“其穷理尽性,其正心修身,其齐家治国,其处显,其居常,其遭变,其参天地合鬼神,万事之变方来而变通之。道先立,变在彼,变在此,得其道者蚩可哲,慝可淑,眚可福,危可安,乱可治。致身圣贤而跻世泰和,犹反手也。”[xxxii]学《易》讲通变,理解通变就能知晓安危、治乱转化之理,把握时机,转危为安,拨乱反正。所著《诚斋易传》效法李光引史证《易》,如解师卦辞“丈人吉,无咎”说:“若黄发之尚父,元老之方叔,足以当《易》之丈人矣。廉颇、赵充国、李靖抑其次也。王翦、马援、王元谟则年焉而已矣。然则用将必年,则周瑜、谢玄可废与?曰:何可废也,然必曰丈人,何也,将者国之司命,必曰丈人,谨之至也。”[xxxiii]丈人即贤明长者,文武兼备之人,用有这样品质的人作统帅领兵打仗当然获得吉祥。四库馆臣说“是书大旨本程氏,而多引史传以证之。”[xxxiv]

    “两派六宗”可以说是易学主轴,而它们之间的“互相攻驳”,大体反映二千多年来易学嬗变的历史辙迹。

 

                            四、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于方外之炉火,皆可以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余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今参校诸家,以因象立教者为宗,而其他《易》外别传亦兼收以尽其变,各为条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周易》所含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诸多领域。这些领域与《易》相关或互有交叉是一回事,把它们与《易》等同起来,甚至以《易》的研究来替代它们自身的研究则是另一回事。四库馆臣说:“奇偶阴阳为万事万物之根本。故易道广大,推之无所不通。律吕为《易》中之一理,非因律吕作《易》,亦非因《易》作律吕也。历算亦《易》中之一理,非因历算作《易》,亦非因《易》作历算也。即以医术而论,荣卫者阴阳也,七窍者奇偶也,心肾者坎离之宅也。其消长则姤复之机,其升降则既济、未济之象也。至于五运六气、司天在泉,无一不与易理通。亦将曰:因医有《易》,因《易》有医乎哉!”[xxxv]《易》与其它诸领域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互补的关系,但不能相互等同,更不能相互替代。

    易道无所不包,附会者《易》也不在少数,这里涉及《周易》的根本与《易》外别传的关系,或者说主流与支流的关系。

    《周易》的根本是寓教于卜筮,以象数开出义理,“以因象立教者为宗”,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大象》中,《大象》的特色是前半句话说的是卦象,后半句则假象来喻教,尤是“以”字之后往往点出其教的内容,反映了《周易》因象立教的宗旨。如乾卦《大象》说:“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乾卦上下皆乾,象征着天,天运行刚强劲健不已,君子应效法天那样刚强勉力,永不止息。坤卦《大象》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说坤卦上下皆坤,象征着地,君子应效法地那样增厚其德以载万物,其他六十二卦皆如此。

    关于《易》外别传,依四库馆臣之论“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傅以杂说耳。物生有象,象生有数,乘除推阐,务究造化之源者,是为数学”,其中“惟数学一家为易外别传。”[xxxvi]《汉书·艺文志》有《术数略》六家,它们是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四库馆臣所撰《术数类》大体相当,术数类属于《易》外别传。有代表性的《易》外别传,如《太玄经》、《元包》、《潜虚》、《皇极经世》等。它们皆拟《易》而作,其傅会易理,推究世间变化治乱,人事吉凶祸福。不过是“《易》之余绪,而非作《易》之本义。”[xxxvii]

    从《四库全书总目》所收历代易著情况看,易类共收《易》书158种,存目317部,术数类收20种。体现了“以因象立教者为宗”与“《易》外别传”兼顾的特点,也就是说四库馆臣对易学中的象数与义理、汉易与宋易,主流与支流是兼收并蓄的。

 


[i]《四库提要辨证序录语》。

[ii]《四库全书总目》卷首,《四库提要凡例》。

[iii]《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经部·易类一》卷首。

[iv]《四库全书总目》卷九,《经部·易类存目三》。

[v]《周易》原文皆引自2000年北京大学版的《十三经注疏整理本》,恕不再注。

[vi]《四库全书总目》卷二,《经部·易类二》。

[vii]《左传·昭公二年》,《十三经注疏整理本》。

[viii]《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ix]《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x]《左传·襄公九年》。

[xi]《汉书·儒林传》,《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xii]《汉书·艺文志》,《二十五史》本。

[xiii]《汉书·儒林传》,《二十五史》本

[xiv]《汉书·艺文志》,《二十五史》本。

[xv]《后汉书·儒林传》,《二十五史》本。

[xvi]《汉书·儒林传》,《二十五史》本。

[xvii]《京氏易传》卷下,《四库全书》本。

[xviii]《隋书·经籍志》《二十五史》本。

[xix]《周易略例·明象》,《王弼集校释》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

[xx]《宋史·朱震传》《二十五史》本。

[xxi]《易学象数论》卷首,《自序》,《黄宗羲全集》第九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xxii]《周易本义》卷首,《四库全书》本。

[xxiii]《周子全书》卷一,《太极图说》,《万有文库》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xxiv]《周易本义》卷首,《四库全书》本。

[xxv]《四库全书总目》卷二,《经部·易类二》。

[xxvi]《河南程氏文集》卷第九,《与金堂谢君书》,《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xxvii]《四库全书总目》卷二,《经部·易类二》。

[xxviii]《河南程氏文集》卷第九,《答张闳中书》。

[xxix]《四库全书总目》卷二,《经部·易类二》。

[xxx]《读易详说》卷十,《节卦》,《四库全书》本。

[xxxi]《四库全书总目》卷《经部·易类二》。

[xxxii]《诚斋易传》卷首,《序》,《四库全书》本。

[xxxiii]《诚斋易传》卷三,《师》。

[xxxiv]《四库全书总目》卷三,《经部·易类三》。

[xxxv]《四库全书总目》卷九,《经部·易类存目三》。

[xxxvi]《四库全书总目》卷一0八,《子部·术数类序》。

[xxxvii]《四库全书总目》卷一0八,《子部·术数类一》

 

 (注:本文为汪学群先生应邀在清史研究所讲座时所用讲稿。)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