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仰东
李文海, 1932年2月生, 江苏省无锡市人。1949年11月在无锡参加革命。1952年9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研究班就读,1955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清史研究所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1994年6月经国务院任命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他还兼任全国义和团研究会会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科评审组组长等职。1990年, 他被国家授予“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89年9月, 他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称号;1991年6月, 又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1992年6月, 他当选为党的14大代表, 1992年10月在党的14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李文海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工作。他治学勤奋、学风严谨、视野开阔、思想敏锐, 多年来, 他都是一面担负繁忙的党政领导工作,同时从事学术研究。他的许多学术著述是牺牲了节、假日的休息来完成的。他不断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 一再填补我国学术界的空白, 他的许多学术思想, 蕴涵着明显的现实意义。他的著作和文章, 常常以崭新的视野、敏锐的观察、较强的思辨性和生动的文风博得学术界的赞誉, 表现了一个优秀史学工作者的素质和才华。他始终保持着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至今每从事一项研究, 他都从头做起, 遍览详阅有关史料, 深入分析和思考, 反复推敲, 将自己的学术成绩建立在扎实钻研的基础上。
从1980年以来(1980年前未统计) ,他主编和撰写了12部学术著作, 100余篇学术论文,代表着他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的论文集《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已经出版。这些都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的突破并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几十年来, 他对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进行了系统、深入和富于开拓性的探讨。出版和发表了大量著述。近年来先后完成包括《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戊戌变法》、《论义和团的纪律、《论清政府的“ 预备立宪”》、《封建统治阶级与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时期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论纲》在内的多部著作、数十篇论文, 以一大批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获得很大反响和高度评价。
他针对以往学术界只习惯于从政治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历史事件, 在很大程度上将社会生活摒弃于研究视野之外的现象, 提出了“ 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情, 像一面多棱镜, 虽然片断、零散, 然而却能够从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反映出那个社会的某些真实面貌” 的观点, 并明确认为对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研究, 必然有助于了解历史的本质。研究其他历史问题的同时,也应当注意研究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为此,他开拓了近代中国社会史的研究领域。自1984年以来, 先后发表《太平天国的丧礼改革》、《从戊戌维新时期的“延年会”看当时生活方式的变革》、《义和团运动时期社会心理分析》、《太平天国社会风情》、《近代中国社会“ 孝”的观念的变化》等论著。1986年与刘仰东合著的《义和团运动时期社会心理分析》一文, 第一次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剖析义和团运动, 用“群体凝聚力”、“从众行为”、“社会刻板印象”等社会心理因素探讨义和团运动中的“迷信”、“讹言四起”“爱国主义与盲目排外”等社会现象。这一崭新的探索, 在史学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被认为是近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开拓之作。1987年, 发表《太平天国统治区社会风习素描》, 在这个基础上, 1989年5月又与刘仰东合作出版了《太平天国风情》一书, 对太平天国时代的宗教、服饰礼仪、婚丧、节岁、家庭、妇女、烟、赌、娟、文化、艺术等生活习俗和社会风情进行了探索性的考察, 被评论界认为“ 既新颖,又吸引人”,具有“不平常的意义”,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显示了“胜于雄辩的说明力” 。
他开辟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被长期忽视的课题——近代中国灾荒研究。这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课题在史学界很少引起应有的重视和讨论。近年来, 他先后主持编写了《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灾荒与饥谨》、《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和《中国近代十大灾荒》等四部系统和具体再现近代中国灾荒情状的著作以及《论近代中国灾荒研究》、《晚清永定河患与顺直水灾》、《鸦片战争爆发后连续三年的黄河大决口》、《近代灾荒与社会生活》、《清末灾荒与辛亥革命》、《灾年谈往》、《甲午战争与灾荒》、《晚清诗歌中灾荒描写》等论文, 填补了我国史学研究中一项重要空白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其中《近代中国灾荒纪年》一书在前人很少研究的前提下,依据大量的官方文书、文集、笔记、书信、日记、地方志、报纸杂志、历史档案等有关资料, 采取传统的编年体形式, 对历年全国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受灾的范围和程度以及灾区人民的生活状况、清政府救荒措施及其弊端等, 均予以相当详尽的说明, 它是一部不仅对于史学工作者、地方志工作者具有重要价值, 而且对于从事农业、水利、气象、地震、病虫害研究的专家们也不无重要借鉴意义的著作。这项研究荣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委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1年9月, 他赴美国夏威夷参加《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 他所提交的论文《清末灾荒与辛亥革命》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好评。他所领导的“近代中国灾荒研究”课题组也已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
(转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