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史纂修 >> 学人访谈 >>
成 功 始 于 勤 奋(二)———我的学术自述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06-23

奋(二)

———我的学术自述

李治亭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33)

作者简介:李治亭 ( 1942 - ),男,山东莒南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 、传记组副组长,长期致力于清史 、明史与东北地方史研究。

、面壁苦读勤于动笔

治学之道,唯以勤奋居其首。治学如同练功,没有持之以恒的艰苦修炼,确难攀登学术高峰。

196096,我离开父母,告别母校鞍山一中,来到沈阳,迈进了大学的神圣殿堂。入才一个多月,刚入冬,经济困难降临全国,学生的生活顿时陷入饥饿之中。

尽管忍饥挨饿 ,常常饿得连腰都直不起来,我还是刻苦读书,不减分毫。

大学学习与中学完全不同,怎样学习,读什么书,都摸不着门路。开始,我就是跟老师讲的课走 ,其次是按老师每节课后开列的参考书,到图书馆借来读。如,老师讲猿变人,我就去读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联共 ( )党史 》;讲到夏、商 、周时,我去读 《史记 》中的夏本纪 、殷本纪 、周本纪等 。马恩的书 、《史记 》等,都是第一次读到原著,一种新鲜感、渴求之感,都是以往不曾有过的!尝到了甜头,慢慢知道该读什么书,所以,讲到先秦史以及楚汉之争、诸子百家等,还是读 《史记 》。与此相关,再扩大读书范围,又读 《春秋 》、《左传 》、《论语 》、《战国策 》、《诗经 》、《孙子 》等书,都是在中学时代所不曾目睹过的书,而此时逐一过目,真是眼界大开!以后,随着课本走,每讲到一代王朝时 ,必读其正史,久而久之,差不多二十四史都触摸过。与此同时,必读当代学者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著作。我把老师教的课。分门别类,按专题内容去读书,效果甚好。读书分两类,一类是必读原著,真正了解其实在内容,尝到原汁原味;一类是今天的学者或以往的学者对原著的解析解读,两相对照,才能真正掌握到真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学好史学或将来从事史学研究,最需要两门知识予以辅助。一门知识是哲学,必不可少!哲学是研究人的世界观,包括观察与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增强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中学时代 ,完全不懂哲学,到了大学,第一学年就开了哲学课。老师授课时,征引马、恩 、列 、斯经典著作,又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像 《共产党宣言 》、《哥达纲领批判 》、《反杜林论 》、《费尔巴哈与德国哲学的终结 》等,我都一本本地读 ,反复琢磨。学哲学的确让我摆脱了愚昧,变得聪明起来 。我一贯重视理论,以为没有理论指导,历史就是各类现象的堆积!我努力学习哲学理论,受益无穷,在其后所作论著中,充满了理论思辨的精神。

另一门知识,就是文学。学习文学,就是要学会形象思维,借助丰富的史料,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构思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前的人和事,将那些尘封已久的种种“故事”重新再现出来。学文学,可以丰富人的感情,将学者的爱与憎、是与非、善与恶倾泻在史事的评述之中,用以感动今人,达到教化的作用。文学的词汇极为丰富,适足以弥补史学的缺陷。本来,古人文史不分家,经典的史学之作,无不是用生动形象的词汇构筑起来的

随着学术日见深入,我把史学、哲学 、文学的关系,打了个比喻:史学好比是一部车,哲学与文学是它的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转动起来,车才能前进!比喻未必恰当,但我要说的是,研究史学,绝对离不开哲学、文学,必须借助这两门学科知识,史学才能达到高水平!

上大二时,我读吴晗的 《投枪集 》、《匕首集 》,记不得在哪个集子,其中有一篇谈治学,以他的经验,概括为“三多”,即多读、多想 、多写。我视为自己的座右铭,作为自己治学的指南,努力去实践。这三个“多 ”,必用“勤奋”贯彻始终。五年中,几乎没有一个星期天去逛街,都在校内图书馆度过每一个周末!说到“想”,真的是进入了一种“状态”;天天想的就是学术观点、看法,每天晚上10点统一熄灯就寝,当大家还在“精神会餐”,我却在想当前学术讨论的热点。上课时,思想也常溜号,自顾想问题。

要说“多写”,就是勤于动手动笔,不停地想,不停地写,熟练地掌握这支笔,运用它来写好文章。我在这方面也下了大功夫,付出了艰巨的努力。总结一下,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抄书,无论专业、非专业,只要有精彩内容,有哲理的观点、语句,我都抄录在一个专用的笔记本上,连报纸上的文章,我也抄。比如,专抄《人民日报 》报告文学的“开头部分”,因为万事开头难,做文章也重在开头能否开好。马、恩的经典抄得更多,五年中,我抄了10余本。二是写读书笔记,读了书有感而发,就写下自己的体会。例如,抄了马、恩 、列的语录,再附写个人的理解。读了 《拿破仑传 》、《斯巴达克思 》之后,我要写上4000多字的个人心得 。三是坚持天天写日记,把每天遇到的事 、想到的事与感受,都在当天晚上写出来,包括对自己的监督,如一天用功不足,浪费了时间,就在日记里痛斥自己懒惰!马上就会改正。四是写信,给父母 、给同学写信,要用心用情去写,特别是给女友一周一长信,搜索枯肠,逼着自己用最美的文字写出内心的深情。五是动笔写文章,这更重要。在读书过程中,发现问题,就尝试写文章 。读二十四史,发现各朝代国号都各有来历,于是就撰写成《中国历代王朝国号来源浅说 》,一下子写4000多字!学习远古史,了解到农业的出现,就写了《中国农业的起源 》。五一劳动节到了,即兴写了 《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来历 》。下工夫最大的,还是撰写《关于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所建政权的性质 ,竟写了10 000余字!写这么长的文字,这还是第一次呢 。这篇文章,常常是在夜不能寐的状态中,想了一段就写一段,硬是拼出来的。这些文字,只是习作,都请文良老师评阅过,给我一一讲评。      

这些不同方式的训练,工夫果然没有白费,如文字表述能力,文字的基本功,已大见成效。当然也有力地训练了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1964年夏秋,全国掀起了批判忠王李秀成的热潮 。我就读的辽宁大学历史系自办 《跃进报 》上刊登了本系一班金万柏同学批判李秀成的文章。我已读了不少这方面的论文,已是骨骾在喉,趁此机会,我也马上写了一篇针锋相对的文章:《替忠王说几句话 》。此文不过 3000多字,却是一气呵成。文笔之犀利,观点之鲜明,反潮流之精神,一下子震动了历史系,老师们无不交口称赞文章写得好!也就因此文而在系里成了一个有“影响”的人物了。可以说,多年刻苦读书,已由量的积累,初步转化成质的飞跃!真正“面壁苦读”,还是大学毕业以后的事。这句话,原是东北文史研究所先期到所的同志治学的一句口号。每间寝室兼工作室住有两人,各给一桌,正好面对墙壁,昼夜兼作,就是读书。当时,还都没有成家同,全部住在所内。我的“面壁苦读”就此开始。从入所第一个晚上工作到11 点时,不出几天,就超过午夜 12点,后稳定在1点左右,已是习以为常。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已经开始,我感受到社会科学的春天的浓烈气息。我迅速调整心态与生活的节奏,全身心地投入科研,每天工作到凌晨二时半,达10个小时以上。我的人生目标,绝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生的价值,对社会有所贡献!

 

转自《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3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