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史纂修 >> 学人访谈 >>
李文海:让民族记忆转化为民族振兴的巨大精神力量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28

  历史是一部生动而丰富的教科书。一个民族如果不尊重自己的历史传统,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正如周恩来总理指出的: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记忆对于个人一样,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
  因此,向广大群众进行历史教育,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而国史教育,则在历史教育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这是由新中国60年这个历史阶段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
  有人或者会问:新中国的历史,是当代每个中国人都或长或短地生活过来的,都有着亲身历经的直接体验,为什么还必须进行历史教育呢?这是因为,在这个历史时期,生活变革是如此之深刻,社会发展是如此之迅猛,历史内容是如此之丰富,前进的道路又是如此之曲折,以至仅仅凭着个人的具体感受,是很难达到对历史全貌的了解和理性认识的。
  国史教育的特殊重要性,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谈。从正面说,当人们清楚地看到新中国的成立,怎样结束了旧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国家动荡、民族危殆、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地;怎样实现了综合国力的极大增强、人民生活的根本改善、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们就会极大地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对领导这个宏伟大业的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通过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历程的经验总结,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自觉运用这三个规律的能力。
  从反面讲,如果不进行国史教育,否定革命、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新中国伟大历史进步,污蔑新中国是极权统治、是脱离人类文明主流的轨道之类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就会乘虚而入。历史搞乱了,就会引起思想的混乱,进而造成政治的动乱。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已经发生过的深刻教训。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进行国史教育,要努力做到四点。
  一是真实性。历史的教育作用,就存在于客观历史本身之中。只要实事求是地把历史的真实面貌讲清楚了,人们就必定会从中吸取历史智慧,得到历史借鉴。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既有伟大的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成就应该充分肯定,失误也不应该回避掩饰。
  二是生动性。历史本来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但是,我们的国史研究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矛盾,那就是尽管学术成果十分丰富,但科学研究的成果同社会、同群众、同现实的结合,却还有着较大的差距。有的文章从概念出发,没有具体的历史情节和历史场景的描写,只是抽象的逻辑推理,读起来枯燥乏味。相反,群众广泛接触的如像电视剧、历史讲座等形式,由于从事这项工作的不少人是非史学专业学者,在传播历史知识时往往存在不少硬伤,有的甚至为了提高收视率、发行量等,不惜歪曲历史,起到了误导的作用。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专业史学工作者在潜心学术研究的同时,也以更多的精力做好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
  三是针对性。当前,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色。在进行国史教育的时候,要加强针对性,有说服力地回答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而不是空洞说教,更不是以势压人。要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四是思辨性。进行国史教育,不仅要告诉人们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神州大地上发生了哪些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了哪些令人景仰的人物;不但要真实地描述历史,客观地评析历史,还应该努力地去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所谓规律,实际上是指历史现象中本质的必然联系,历史发展过程的一种主导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就事论事,使人们达到理性的认识。

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年/10月/20日/第002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