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
张海鹏,1939年5月生于湖北省汉川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文史哲学部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兼主任;中国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义和团研究会会长、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主要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河南大学研究生院名誉院长,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座教授。曾任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1964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系,同年8月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1994年~2004年任所长。学术专长为中国近现代史。发表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方法、有关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和涉及香港、澳门、台湾和中日关系问题的学术论文和学术文章约150篇,编著(包括主编、合编、合著)二十多种。
张海鹏教授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近代史。他的研究开始从中国近代政治史切入,除了有关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的研究论文外,他还做了有关皖南事迹、中国留日学生、近代家民战争问题,以及孙中山思想、中外关系史等问题的专门研究。发表了《试论辛丑议和中有关国际法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6期)、《论皖南事变之善后(《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5期》、《中国留日学生与祖国的历史命运》(《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试论当代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简评中日接近和“外交革命”发表引起的“外交新思考”问题》(《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1期)等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他在中国近代政治史、中外关系史、中国近代文化史、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面都有涉猎。张海鹏教授用力最多、成就最著的还是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如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中华民国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近代历史上的革命和改良问题、有关近代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评论、唯物史观与近代历史发展规律问题等。在这些方面,他不仅发表了诸如《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问题》(《历史研究》1984年第4期)、《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沉沦”与“上升”诸问题》(《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民国史研究的现状与几个问题的讨论》(《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4期)、《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等系列学术论文,而且还出版了与龚云副教授合作撰写的专著《中国近代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系统地阐述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史。在最近出版的新著《中国近代通史》第1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中,他又专门阐述了对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历史分期、有关重大理论问题和研究方法的见解。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上,张海鹏教授始终沿着范文澜、胡绳、刘大年等前辈学者所开辟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向,有所开拓,有所发展。
张海鹏教授的主要著作有:主编《中国近代通史》十卷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近代史》(群众出版社1999年版),合著有《中国近代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编著有《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4年版)。他在2005年前的主要论文收入《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社科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东厂论史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评论与思考》(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90年~1993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系主任。199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9年所招收的第一届博士生毕业。2008年有两位博士生毕业(其中一位在山东大学学习)。张海鹏教授在教学中主张教学相长,与学生讨论中国近代史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能力,尤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