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史纂修 >> 学人访谈 >>
通脱之心论古今——任继愈先生访谈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28

【编者按】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展和推动宗教对外友好交流,发挥道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道教协会定于今年422日至27日联合在陕西西安和香港举办“国际道德经 论坛”。形成于 2500 多年前的《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宝典、中国道教的圣典,也是翻译成外文版本最多的中国 典籍。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之一,千百年来,研读、传承、注解、疏证《道德经》的人不计其数,其中 既有九五之尊的帝王,也有名垂千古的文人雅士;既有名士大儒,也有佛门龙象。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逐渐成为了中华文化中最有魅力、最具智慧的一个概念。时至今天,如何谈道、体道、行道?“道”又如何在当代 明体达用、发布流行?是人们广为关注的话题。本期我们刊登对任老、冯老两位著名学者的访谈,今后还将陆续 访谈一批国学大师、学者专家,说古道今,谈玄论道,以飨广大读者。

  

本刊记者:余葶

走进任老家中,看不到精美华丽的布置,只看到一个个年代久远、高大的书柜,写字台上、案几上都 摆满了书,没有熏香,只有纸墨的清新味道。

听到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与中国道教协会将于2007 4 22 日至 27 日,联合在西安与香港举办以 “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为主题的“国际道德经论坛”。 任老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他说:

“经典著作经得起读。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每 读一遍,理解就多一点,认识也加深了一层。‘道’是老子第一次提出的新概念,表达起来有 困难,它不好描述,它是‘朴’、‘无名’、‘无形’、‘无 象’、‘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是精神性的还 是物质性的,老子本身没有深说。老子的认识已经是 处在当时中国古代人类认识的最前沿。老子用诗的语 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善于正话反说,善于用浅显比喻 说明深奥的道理。老子的哲学,在当时是了不起的贡献。

一般认为老子思想是遁世的,但其实他也有积极 入世的一面。《道德经》中把治天下看作头等大事,他 的蓝图是——‘治大国若烹小鲜’,只是治世的角度 和孔子不一样。孔子学说的社会基础是上层社会,老 子反映的则是下层老百姓的呼声,代表了他们的要 求。老子学说体现了弱势群体生存发展的需要。他强 调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虽然不是正面冲突,也还是 要‘克’、要‘胜’,要有斗争的。因此,老子的思想 不是绝对的‘退守’,也要进取。‘反者道之动,弱者道 之用’。‘道’的功能就表现在柔弱上,贵柔弱的辩证 法是弱势群体的辩证哲学。如果把孔子思想看作是对 一个事情做‘可行性论证’的话,老子则要求我们还要做一个‘不可行性论证’,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另一种视角,如果能综合这两个论证后做出的 决定,将会极大地减少判断失误。‘国际道德经论坛’以‘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为 主题,选得好,范围也是挺合适的,不仅在中国,在 世界范围内都需要和谐,只有这样才能谈到共同发 展、共同提高。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深入民间的, 也一直延续着提倡‘和谐’的传统。现在,中国的国 际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需要了解世界,人家也需要 来了解我们,我们借这个机会可以多和人家交流,广 交朋友,有好处。

文化的发展就是靠交流,否则就会停滞、凝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汉唐的发展就借助了丝绸之路, 汉朝借助丝绸之路打通了欧亚大陆,使整个社会取得 了很大的发展。唐朝更是不得了,玄奘西行使唐朝的 对外交流获得了广泛的地域和文化空间。此外不仅借 助陆路,更了不起的是打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今天我 们国家所取得的成绩是汉唐盛世不可比拟的。因此, 举办这次的论坛是很有意义的。”

任继愈,1916年出生,山东平原人,我国当代宗 教学研究著名专家、哲学史家。曾长期担任中国社会 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国家图书馆馆长,现任 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责任编辑 田悦阳

转引自:中国宗教 20071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