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史纂修 >> 学人访谈 >>
我所认识和了解的郭影秋(一)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05-29

我所认识和了解的郭影秋(一)

王俊义

 

往事追忆

回忆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我深深感到对我此生教育最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我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的老校长、著名的共产党人郭影秋同志。郭校长在世时,我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普通的共产党员,和他有较多的直接接触。在我加入党组织时,他曾亲笔写来贺信;他作为明清史专家曾勉励和指导我研究清史,献身清史研究事业;在他晚年久卧病榻时,一段时间内我有幸与之朝夕相处,协助其整理出版了回忆录—《往事漫忆》。1985年,当郭校长不幸病逝时,我悲痛难抑,曾在人民大学校报的一篇悼念文章中说:“在人生历程中,特别是在历史转折关头,当你徘徊不前,茫无所措之际,往往由于一位良师的循循善诱,使你犹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由此,甚至影响你一生的道路和方向。我们的好校长—郭影秋同志,就是我人生道路上这样的尊师。”

 

辞掉省长甘愿当校长的共产党人

    郭影秋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曾在老师和亲友的周济下,就读于无锡国专和江苏教育学院。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投身于革命学生运动。1935年加入党组织后,以中学教师身份做掩护,从事过党的秘密工作,是时,曾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经历过狱中斗争的严峻考验。抗口战争爆发后,他又投笔从戎,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活跃于微山湖周围,开辟和创建了湖西抗日革命根据地。后在冀鲁豫区及晋冀鲁豫大区工作。解放战争后期,他又随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二野大军渡江南下,为解放全中国屡建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先后任川南行署副主任、云南省省长兼省委书记处书记,为恢复天府之国和云南经济、文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1957年后,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他又主动报告党中央,辞去云南省省长之职,到南京大学担任党委书记兼校长。短短几年,他即把南京大学治理得有条有理,教学与科研质量都有显著提高,很快跨入全国重点高等学校行列,影秋同志也随之成为一位深孚众望的大学校长。周总理曾十分赞赏地对云南省籍的辛亥革命老人李根源先生说:“你们贵省的省长郭影秋,不愿当省长,自愿到大学当校长,难能可贵。”

    我于195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1960年毕业后留校在哲学系任教。1963年郭影秋调人民大学任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协助吴玉章校长主持学校的全而工作。我当时只是一个刚刚留校不久的青年教师,与影秋同志还很少有个人接触,对学校的情况也了解不多。但从一些直观的感觉中,感到学校矛盾重重,问题较多。在我毕业前夕的1959年反右倾机会主义运动中,就有一位副校长因被诬打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而含恨自杀。还有几位校级领导,也被带上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帽子。1960年,学校开展“反修教学检查”,刚刚参加工作的我亲眼看到一些很有成就的老教师被指责为有修正主义观点而遭受批判和检查。及至60年代初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时期,许多矛盾都暴露了出来,不团结现象甚是严重,各项工作都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为此,吴老希望中央能给他派一位得力助手,以扭转学校工作的落后局面。影秋同志正是受命于这样的危难之际。惟其如此,全校师生对他的到来,自然是翘首以待,抱有很高的期望。

    在人们的期待中迎来了196391口的开学典礼,当吴玉章校长讲话时,着重介绍了新来的郭校长,我屏心静气地听吴老说:“我们人民大学需要一位有能力的领导来主持日常工作。我于是找周总理要人。总理告诉我,他手中有四个人可以任我选择。当我选择了影秋同志时,总理称赞我有眼力,还说他原准备调影秋同志担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说到这里,吴老又非常欣慰、慈眉善目地说:“同学们,郭影秋校长是周总理的人。”听了吴老这番话,在场的师生无不惊讶,顿时,都迅速把日光集中到这位新校长身上。只见他衣着整洁、温文孺雅,气宇轩昂、彬彬有礼。他在开学典礼上所做的工作报告,更是有的放矢,深得人心。记得,他针对“大跃进”以来,各种政治运动对学校正常秩序的冲击,有理有据地指出:“全校要树立教学与科研为中心的观念,迅速转到以提高教学科研质量,恢复正常教学秩序的轨道上来。要尊重知识,爱护人才,以老带新,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如此等等,整个报告,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文采飞扬,出口成章,使人感到这位新校长,既热爱教育,又懂得教学规律。周总理称赞吴老有眼力选择郭影秋做他的助手,从这里也得到印证。此后,我又从校报和一些老教师那里得知,郭校长虚怀若谷,礼贤下士,到校后曾逐户访问学校的老教授,虚心听取他们对办学的意见。我也参加过他召开的青年教师座谈会,他和蔼可亲地向与会者问长问短,了解我们工作和学习中的困难和要求,并语重心长地向我们提出勉励和期望,使大家受到激励和鼓舞,增强了信心和力量。我还注意到,那个时期,他的身影不时出现在课堂中、操场上与伙房里,深入到学校的各个部门。他还重点到矛盾突出的老大难的一位,逐一进行对话,找出形成矛盾的症结,鼓励大家,“要团结一致向前看”。

    人民大学在影秋同志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廉洁奉公、辛勤忘我的工作下,全校的教学、科研与行政后勤工作,很快都有大的推进和提高。到“文革”前,整个学校的面貌已焕然一新。影秋同志也自然而然地赢得全校师生员下的尊敬与爱戴。

    然而,当十年动乱的血雨腥风席卷而来时,康生、“四人帮”一伙,先是对郭影秋拉拢引诱,未能如愿后又打击陷害,点名郭影秋是“敌人”,是“刘、邓路线上的”人,甚至诬陷他参加了“二月兵变”。致使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一次次地对郭影秋进行批判斗争。还上纲上线,说他是“彻头彻尾的反苹命修正主义分子”,乃至诽谤他是“叛徒”、“托派”、“假党员”。我凭着直观感觉和理性思考,一直认为他是好党员、好领导。同时,为了弄清事实真相,还利用“大串联”的机会,到他的家乡—江苏铜山,以及他曾经战斗和工作过的徐州、湖西一带和南京大学,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调查。搜集到的大量材料都证明他是好党员、好干部。在当时社会上掀起的反击“二月逆流”,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声浪中,我也被扣上‘铁杆保郭派”的罪名。但我却对此心安理得,且对影秋同志

的爱戴之情与日俱增。

 

给身处茫然的我拨正了前进的方向

 

1969年,在“文革”期间“斗批改”的过程中,人民大学的绝大部分教职下,都怀着灰溜溜的心情,下放到江西余江县“五七”干校。。那时,由于极“左”路线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打击,包括我这样解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年知识分子,都有心灰意冷之感。有的同志在去干校之前,竟全部以废纸的价格卖掉多年积累下来的书籍、材料,甚至扔掉文房四宝,决心不与书本打交道,要与教学研究绝缘:何必劳心费神,落得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可悲下场呢!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到了干校,除“雷打不动”的“天天读”外,终日不是劳动,就是聊天、吃饭、睡觉。我总感到这样的生活不是滋味,浑身的力气使不到正处,茫茫然,不知道脚下的路到底应如何走?记得是1970年春节,我利用从干校回京探亲之际,约了同在干校劳动、回京探亲的郑杭生(曾任人民大学副校长)一起去看望影秋同志,想向他倾吐心中的烦恼。同时,也想让他指点迷津,拨开迷雾。

当时,影秋同志因受极“左”路线的迫害,重病在身,在家调养,但依然亲切地接待了我们。他耐心地听取了我们的思想汇报,还详细询问了我们在干校的生活、劳动、学习的具体安排,我们也就无拘无束地向他倾吐了肺腑之言。尔后,他语重心长地勉励我们说,一个青年人,一个革命者,既要能在顺境中成长,也要能在逆境中迂回前进。要经得起任何风浪的磨炼与考验。你们是解放后党培养起来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要有前进的信心,不能有自卑和灰心的心理,一定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用之武装自己的头脑,奠定坚实牢固的思想理论基础。要好好利用在干校劳动锻炼这段宝贵的时光,克服困难,尽可能多读点书,掌握丰富的基本知识。你们年轻,来日方长,总会有机会发挥应有的作用。接着,他还以沉重的心情告诉我们,中央已决定撤销人民大学,看起来这已是无可挽回的了。你们再回干校后,在劳动之余,一定要抓紧时间,认真读书,好好学习。同时,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要写点有分量的文章,以使中央、社会上看到人民大学这支力量,这支队伍不可低估。他又十分诚恳地说,干校的环境固然艰苦,但要付出双倍的精力,总会收到成效的。听了影秋同志这些亲切而中肯的教诲,我们如同迷途的征人被拨正了前进的方向。当谈话结束临别时,他不顾我们再三拦阻,执意挪动他那肿痛的双腿,步履艰难地一直将我俩送至大门口,用满含深情而期望的目光,看着我们远去。

影秋同志这种诲人不倦、平易近人、待人以诚的长者风度和高尚品德,实感人至深。当我再返回干校之后,耳际总是萦绕着他那些教诲的话语,“抓紧时间,认真读书”。即便是经过一天紧张而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后,也总是忍受着腰酸、臂痛之累,不顾嗡嗡吮血的蚊叮之苦,在床头蚊帐的竹竿上挂一盏煤油灯,再挑灯夜战。常常在夜深人静之后,如饥似渴地刻苦攻读各种书籍,诸如《马恩选集》、《鲁迅全集》及各种中外思想史名著,我都是在那极艰苦的条件下阅读的。现在回忆起来,正是影秋同志的教诲才给了我无穷的勇气和力量,能以在逆境中不气馁,不彷徨,坚定信念,认真读书,思考问题,增长知识和才干。那时,我也常常一边读书,一边回味前代处于困境中的古人,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左丘失明而写《春秋》,孙膑断足作《兵法》等故事,深深体会到处于逆境中的人,一旦醒悟,更能发奋图强。

 

资料来源:王俊义:《我所认识和了解的郭影秋》,《纵横》,20036期。

责任编辑:张建安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