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向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赠书仪式在人文楼四层会议室举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戴逸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卜键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黄兴涛教授,副所长杨念群教授、夏明方教授、孙喆副教授,《清史研究》主编祁美琴教授等参加。
卜键常务副主任在讲话时强调,向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赠送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出版的图书,是一件嘉惠学林的事情,也是编委会向重要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赠送清史图书的组成部分。目前的赠书只是编委会已出版图书资料的一部分,将来还会陆续向清史所赠送。他表示,自己上任一年来,努力做好学术组织和协调工作,在戴逸先生的指导下,与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合作得非常愉快。清史纂修离不开广大专家的支持,特别是需要得到清史研究所的全力协助。他说清史所是一个学术积累深厚、拥有很高国际声誉的研究所。自己多年前在红楼梦研究所工作时,就对清史所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指出,清史纂修已经逐渐接近尾声,估计审改工作还要延续一段时间,但即使工程结束,如何利用清史纂修留下来的大量文献、档案资料,如何更进一步地推进清史研究,仍将是一个重要问题。而将来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将继续与清史所进行合作。另外,清史所主办的《清史研究》是国内外唯一一个专门以断代史为内容的、公开发行的重要学术刊物,过去几年已经与清史工程展开合作,专门开辟了清史纂修的28个版面,对纂修工作发挥了很好的协助作用,以后也还可以扩大合作,争取把该刊办得更好、更有影响。
黄兴涛所长主持赠书仪式。他代表所里对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赠书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承诺这些书放在清史所,将会得到最充分、最大限度的利用。他还表示,多年来,清史研究所在很多方面都曾得到国家清史编委会和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大力支持,尤其近年来清史所几次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均与编委会的资助分不开;《清史研究》的出版也离不开编委会的支持。与此同时,清史所也一直鼎立支持清史纂修工作。清史所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出版《清代人物传稿》、《清通鉴》、《清史编年》等著作,都是在为清史纂修作铺垫。清史纂修工程正式启动后,全所三十多名师资几乎全部参与了清史纂修的各项工作,或承担具体项目,或参加学术组织与管理工作,全力以赴地支持清史纂修工程。同时,清史所也积极主动地规划搞好自身的学术研究和教育部科研基地的建设,组织了“19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社会”、“百年来清史研究学术史”等集体项目,并不断引进海内外人才,充实学术队伍,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努力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做好准备。
黄兴涛教授还表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组织出版的图书质量高,装祯精美,学术性、资料性都非常强,对清史研究所来说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在清史纂修接近尾声之际,清史研究所将继续予以全力支持,督促承担项目的教师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同时也希望将来能够得到编委会更多的赠书,以推进本所的学术研究。
在赠书仪式上,国家清史编委会主任、清史所名誉所长戴逸先生也讲了话。他说,“清史编委会与清史所虽是两个单位,但同根共生,任务相同,都是以发展和繁荣清史研究为目的。”他回顾了建国以后几代国家领导人对清史纂修工作的关心,指出清史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就是一直以清史纂修为主要任务,为清史纂修培养人才,做学术积累。从吴晗到郭影秋,再到21世纪之初清史工程正式启动,清史纂修一波三折,但倾注了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几代史家的关心,所以我们要爱护、珍惜这样一个工程。目前清史工程已近进入最后的审改阶段,希望编委会的专家和清史所的专家们仍然毫不松懈,继续高质量地完成这一事业。同时,清史纂修完成后,清史研究将迎来新的局面,会有大的发展。毕竟清史纂修只是当代人学术水平的一个反映,清代历史的很多问题即使在新修清史中也还未必能解释清楚,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还很多。而清史纂修留下了无数的档案、文献资料,更需要当代和下一代的学者进一步地发掘、消化吸收和深入探索,从而必然会形成更多的研究成果,推动、提高我们对清代历史的认识水平。
自清史纂修工程启动以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陆续出版了大量的文献、档案资料和学术著作,共分为文献丛刊、档案丛刊、研究丛刊、图录丛刊和编译丛刊五大类。自2009年起,编委会向海内外十多个与清史研究关系密切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赠送了主要出版物,以实际行动来回报学界的支持。此次赠书仪式虽然简约,但气氛热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与清史研究所的合作将以此为契机,进入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网站201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