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史纂修 >> 清史讲堂 >>
清代满族女子服饰的变迁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0-31

孔维艳

   满族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在其两百多年的统治过程中,满族在自身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方面也经历了巨大变迁,这一点在满族服饰的变迁过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尤其是清代满族女子的代表服装——旗袍,它由适应游牧民族生活习惯的设计,逐步发展变化,成为中华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旗袍是满汉服饰继承融合的结果,在这变迁过程中也完成了满族服饰与中原服饰文化的的碰撞与交融。

   清代服饰文化是一种满汉文化的冲突和合流形成的文化形态。满汉服饰文化的冲突表现为:一方面清统治者竭力维护满族服饰文化的系统性,希望以此文化来改造汉服饰文化;另一方面汉族儒生、士大夫和广大民众贬斥满族服饰文化。同时,更实质性的一面是,清统治者与中原历代封建王朝一样,十分重视服饰等级制度,中原汉文化完善的封建等级服饰制度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形式。清朝衣冠制度的最终结果:一是保持了满族便于骑射的服式特色;二是继承了封建服饰等级制度,尤其是明朝的服饰等级制度。因此,清朝统治阶级从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满汉民族服饰文化的交融。

   在女性服饰方面,还有一个特殊因素促进了满汉服饰的交融。清兵入关后所推行的改换服饰政策“十从十不从”中有“男从女不从”,即汉族男子必须遵从满洲的习俗,剃发留辫,着箭袖长袍,而汉族女子仍可以穿着明代女子的服饰。

   这种变通之法,使得明代妇女服饰风格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清初期统治者严禁满族妇女仿效汉族妇女服饰,所以,在清代初期妇女的服饰风俗呈现出满汉分流异帜的特有格局。但是,满汉人民通过长期生活、生产的频繁接触与交往,在服饰习俗方面必煞会相互影响,彼此吸收,交相认同,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在杂居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本民族原有的文化习俗,诸如生活习惯、语言、婚姻等,逐渐地与汉民族文化习俗相互影响、效仿。所以到康熙、乾隆以后,满汉妇女在服饰上的相互效仿,彼此影响日益加强。即使如此,满族妇女的服装与汉族妇女一直保持了一定距离。

旗袍的款式演变

   传统满族妇女日常穿着长袍,这是旗人的常服,后世称为“旗袍”。在东北地区,旗袍最初为男女老少四季可穿的服装,圆领、箭袖、捻襟、宽腰简式袍服,女上比男上略小,不束腰带。入关后,旗袍仅为女子穿着。清代初期满汉女子服饰有很大差异,随着满族女子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的改变,旗袍款式也有了一些变化。旗袍款式的改变丰要由满族妇女牛活习惯的改变和与汉族交融过程中审美及思维方式的转变决定的。清早期,旗袍袍身较长,腰身上小下大,底摆肥大,两侧轮廓成下宽的斜行线,袖管细窄,箭袖掩住手背,这种造型是满族人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具有体现人体健壮有力的视觉效果,方便骑射,偏长的袖口在骑射时可以起到保护手背和手腕的功能。

   到了清中期,满族效仿汉族服饰风气颇重,史书甚至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记载,旗袍造型演变为直身式,袖管呈喇叭口形,袖口宽大,衣袖、下摆、开衩处讲究镶滚宽大繁缛的花边。尤其是满族贵妇的袖子常制成大挽袖式,袖里精心彩绣上各式图案,穿旗袍时将袖端挽起,精美绣纹呈现于外。这些改变可以看出习惯了中原牛活之后,骑射在满族妇女生活中已不再占有主要位置。尤其是受传统封建审美的影响,清术对女性的审美标准演变为削肩、平胸、细腰、窄臀、人身单薄,人体美要在层层的衣衫之下掩藏起来才算得体,着重刻画人物面部的美和强调服饰图案、配件的装饰美,体现女子纤弱温婉,取代了早期满族体现人体健硕美的造型审美。于是旗袍上下一体,窄如直筒,线条流畅,图案装饰华丽精美。女性线条要隐藏于宽衣大袖之内。此时的旗袍样式更适于满族贵妇不事生产,安逸享受的贵族牛活方式及精神需求。

   到了清晚期,随着西方势力的入侵,西方的文化思想及服装样式进入中国,西式服装设计合理、行动方便,对中国近代服装结构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妇女在西方平等民族的思潮影响下,眼界开阔,思想丌放,封建社会对女子的种种限制受到挑战。思想上的变化体现到服装上,表现为服装开始追求女性的曲线美。旗袍在这一阶段的变化是,袍身细瘦,下摆窄小,袖管由窄变宽,逐渐合体,袍衫外加坎肩和腰际齐平(也有与衫齐平的),上衣多无领,穿时外加一条小围巾,随着进一步发展,领口式样渐多。到了20世纪初,汉族妇女吸收满族旗袍和西式服装样式,经过不断改进形成被世界金认体现了东方女性美的现代旗袍。

旗袍的图案装饰

   清代服装“重装饰,轻人体”的观念,同我国数千年来形成的服饰唯美风尚一致,将衣服本身当成一种独立的上艺品来欣赏。清代女子旗袍线条流畅,图案装饰华丽精美,女性线条隐藏于宽衣大袖之内,把“正其衣锦,尊其瞻视”作为对服饰功能的第一要求,而旗袍的图案装饰是这一观念体现的重要部分。

   满族传统服饰中,常常将大自然中的花、鸟、蝴蝶等绣在服饰的重要部位,以简练夸张的表现手法,使整个图案纹样和谐统一,形成较完整的装饰图案,体现出民间天真质朴的性格特征,这也是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典型特点。到了清代,旗袍图案应用上受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中含蓄、中庸思想的影响,讲究图案的文化蕴涵。清朝中期,满、汉服装图案装饰在不 知不觉中相互融合,而满族女装在图案应用上也越来越多地借鉴汉族女装的形式与内容。在装饰风格和手法上,两族女装的界限也已不再那么明确。例如,满族女装的旗袍、马甲采用汉族的吉祥纹饰以及刺绣工艺等。清代晚期女装图案在纹饰、色彩、构图上都变得越来越精细、艳丽和繁复,形成了特定的装饰语言。

   清朝衣料的图案主要继承明代的吉祥图案,无论是贵族妇女的便服,还是民间女装上的刺绣、缂丝或是铞缎、丝绸衣料的纹样,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意象审美特征。图案内容涵纳了当时的社会内容:一类是通过象征、谐音等方法利用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来体现中国传统观念之伦理、民族文化及风俗,富贵长春、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都是常用图案。用 牡丹和长春花组成纹样,因俗称牡丹为富贵花,所以合起来便称“富贵长春”;用月季花等四季常丌的花卉组成“四季平安”图案;石榴、桃子、佛手、蝙蝠等纹样,分别代表了“多子”、“多寿”、“多福”,俗称“福寿三多”,吉祥纹样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牛活的期盼。还有一类是用约定俗成具有特定含义的符号在服装上进行修饰的图案,如:如意纹、万字纹、盘长纹、寿字等。按如意形做成的如意纹样,借喻“称心”、“如意”,与“瓶”、“戟”、“磐”、“牡丹”等组成“平安如意”、“吉庆如意”、“富贵如意”等吉祥图案;二方连续万字纹称为“万字不断头”,本身简洁美观的造型加上吉祥美好的寓意增添服装的魅力。

   清代末期服饰图案还出现了很多类似西方同时代新古典丰义的特征,表现为将传统装饰风格与时代风格相结合,以及将独特的服装个性与文化元素的多元性相统一。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衣装上绣满了各种花纹,领、袖、襟、裾都有宽阁的衣边作装饰,服饰中的镶、滚、绣、彩装饰的运用达到了顶峰。各种花绦、独立图案、满地花纹、吉祥图案构成了特定的风格样式,体现出对于装饰过度追求造型特征,与清代整体的时代艺术风格相符;二是融合了汉、唐、宋、元、明及金代女真的服饰风格,又保留了本民族服饰材质以及色彩的大致特征。这种不拘泥于古典装饰的多变的创新特征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审美魅力,既有强烈的民族特征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清代女子旗袍变迁是清代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对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新代旧的一种进步,是时代前进的产物。清代满族服装的发展过程,体现在服装形制上是满族服饰对汉族服饰文化的侵入,体现在图案上是满族对汉民族文化的吸收。这种变革形成了继中国服饰历史上“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的突变,中华民族服饰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崭新的风貌。

(转引自《中国民族》,2010年第12期)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