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与史学
刘桂生
大家知道,经学和史学是同出一源的两门学问,象孪生兄弟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它们又各有自己的领域,可说是“双峰对峙,两水分流”。史学中的“义理”出自经学,“史联”源于官守,“史例”出诸“诸礼”,就是史书体例(如纪传体) 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本纪”、“列传”等等,和经学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下面我就以“列传”这个概念作例,分析其中所包涵的经学因素 。刘知己在《史通・列传》中对这个概念这样解释道 :
“夫纪之兴,肇于史、汉 。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犹《春秋》之经;列事者,录人臣之行传,犹《春秋》之有传 。《春秋》则以传释经;史、汉则以传释纪 。寻兹李草创,始自子长”。
这段话告诉我们:
一 、“本纪”和“列传”,源于《春秋》的“经”和“传”“本纪”,相当于“史”中的“经”“列传”,相当于“史”中的“传”。
二 、“本纪”和“列传”是一个整体,象《春秋》的“经”和“传”一样,不能分开。
三 、“列”字的意思是“叙列”、“列事”,除刘知己的解释外,还可参看:
1、司马贞《史记索隐》“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世,故曰列传。”
2、张守节《史记正义》“其人行迹可叙列:,故曰列传。”
四 、“传”字的意思是“注释”,除刘知己的解释外,还可参看:
1、《尚书·尧典》篇目下“孔氏曰”陆明德释义“传,即注也,以传述为义。”
2、《孝经序》“且传以通经为义”刑丙疏:“传者,注解之别名,博释经意,传示后人,则谓之传。”
3、《汉书·古今人表》“某曰”颜师古注:“传,谓解释经义者也。”
4、《公羊传·定公元年》“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何休注“传,谓训诂。”
5、春秋繁露·重政》“经传,大本也”。凌曙注“圣人制作曰经,贤人著述曰传。”
以上材料说明“列传”, 二字的意思,只能理解为“叙列 (人臣) 事迹 (为本纪) 作注释”。但是,我国近年来流行着一种解释,即:把“列传”解释为“传记”。其根源,就我所知,来自外国学人 (如莫里逊等人) 对我国古代文献的翻译。大致从 1818 年前后开始,一些来华的外国学人,把“列传”二字翻译为“biography”或“biographies”(即传记) 。这种做法肇始于 1818 年前后出版的《五车韵府》等书,随着西学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从 19 世纪初到今天,这个传统没有断,只要看一看历年出版的各种《汉英词典》,情况就很清楚 。就我所知,商务印书馆 1915 年出版的《增订英华合解辞汇》、1918 年出版的《汉英新辞典》、1920 年出版的《汉英大辞典》等以及近来如 1987 年出版的《林语堂汉英词典》、1993 年出版的《汉英双解现代汉语词典》等,都一再提供这样的信息,请看《林语堂汉英词典》的译文:“列传:biographies,especially section on biographies in different dynastic histories. 。”再看《汉英双解现代汉语词典》的译文:“列传::biography,biographical account of common people in Chinese historiog2raphy。”这样一来,岂不是把“列传: biography”和“biography”(传记) 完全等同起来了 。这两个“观念”是不能互相取代的 。第一 “列传”,二字的意思是用“以人为单位叙述的事迹为本纪作注”,要点是“事”、某些事 、部分事,功用是作注释;西方“传记”所研究的对象则是人,整个人、完整的人,功用是描述他的一生,给予评价。第二,西方的“传记”属文学领域,中国的“列传属史学领域。第三,对”人“的观念,西方和中国在理解上有许多不同,对人的价值、人生意义等方面的理解也有许多不同,但这又不是一时半时所能说得清楚的事。
摘自《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第一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