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中
现在清宫戏大行其道,荧屏上皇帝一口一个“朕”;人们不禁会问,实际生活中,清朝皇帝自称时是否真的说“朕”呢? 翻开清朝的史料,“朕”字的使用俯拾皆是,谕旨;朱批无不如此,就是记载皇帝的说话也用“朕”字仅举一例,康熙十九年(1680年)闰八月初六日,康熙皇帝与大臣讨论题补官员一事上曰:‘常西其人可用,朕已知之俄色何如?’大学士勒德洪奏曰:‘俄色在部办事详明……上曰:‘堪泰朕知其人尔等尚有素知之人否?’勒德洪明珠奏曰:‘喇占&阿兰泰人亦堪用”这段话摘自《康熙起居注》中国古代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传统,起居注官是君臣对话的目击者,其记载无疑是第一手材料但这并不能证明现实生活中康熙皇帝说的是“朕”因为在我国,“文”与“言”很早就已分离,清朝时还是如此,也就是说,人们的说话与书写是两种不同的系统在现实生活中,“我”“你”确实是清朝时的口语,这从大家熟悉的小说如《红梦楼》中可以窥见一二。
我们也可以从丰富的史料中找到康熙皇帝与臣下对话的鲜活记载姚廷遴《历年记》记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有一天游灵岩寺,见到元慕大和尚“上问曰:‘你在山中曾见龙虎么?’和尚答曰:‘虎是时常见的,龙是今日始见又问和尚:‘你有老婆否?’和尚答曰:‘和尚有两个老婆,一个姓汤,一个姓竹”再比如,宋荦在《迎銮日纪》中记载,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第五次南巡,康熙皇帝自浙江回銮,宋荦在吴江三江口跪迎“上曰:‘你病好了么?’臣回奏云:‘好了’又问:‘全好了吗?’奏云:‘全好了’又问:‘头不晕了么?’奏云:‘不晕了’上见臣仆跪岸傍桥下,谕云:‘你们起来接巡抚去罢’”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康熙皇帝现实生活中说话的情况和今天没有什么差别但遗憾的是没有康熙皇帝自称时的用词,因为省略了第一人称。
著名的文史学者周劭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当然现代人谁也不曾听过皇帝的说话,当时也不曾留下唱片和录音带,但‘朕’字只是文字上的用字,仅可用于皇帝的诏书上,皇帝平时的说话当然也应和常人一样,也应以‘我’字为第一人称的”周先生的说法极有道理,但也可以看出,其中有推论的成分在。
笔者在《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中,看到了一份珍贵的档案材料,这是直隶巡抚赵弘燮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九月二十七日所上的一份奏折其中说,康熙五十三年九月二十六日鄂伦岱传旨:“密云县的城是我常走的地方,交给巡抚料估修了好我记得先曾料估过,不知道料估了多少”对于这段话,康熙皇帝直接用朱笔进行了改动十月十六日,赵弘燮就此事再次上奏时,又引用了康熙的谕旨,不过这次是依照修改过的:“密云县是朕往来常走之处,传于巡抚料估奏闻,朕曾记得似先曾料估过”前后对比不难看出,第一份完全用的是口语,而改动后的则变成了文言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康熙皇帝将“我”改为了“朕”。 我们可以想像,康熙皇帝看到密云县城垣倾倒,就让身边的大臣鄂伦岱向直隶巡抚赵弘燮传旨,鄂伦岱原封不动地将康熙皇帝对自己说的话向赵弘燮传达,而赵弘燮又原封不动地写到了奏折上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是康熙皇帝的原话这无可辩驳地说明了,康熙皇帝说的就是“我”尽管这种材料极少,并且是康熙皇帝的材料,但这足以证明清朝皇帝在口语中也说“我”,只不过见诸文字时,人们统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朕”字罢了。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