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军
摘要:景日昣,清初一代名儒,对《周易》造诣颇深。因母病习医,精研《内经》、《难经》诸书,常以易释医,认为医易同源,阴阳之消长变化,在天地与人无二致,重视阴阳升降,提出“微阳宜养”,“微阴宜惜”,业医者须知常以达变,著有《嵩厓尊生书》。是书为综合性医书,经多次刊刻,版本极为复杂。其中较早的版本应为本衙藏版和扫叶山房藏版。景氏对金元时期李东垣、朱丹溪至为推崇,书中多次引用二家之说,但亦未固守古人之窠臼,论病往往独出新意。其论治遵循《伤寒论》,采用方证证治方法,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切于实用,故成书后广为流传。
关键词:景日昣 嵩厓尊生书 版本
作者生平
景日昣(1661-1733年)字东阳,号嵩厓,中岳嵩山登封人,被尊为中岳嵩山一代名儒。景氏生于清顺治十八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人嵩阳书院求学,师从当时名儒汤斌、耿介治宋儒之学,以文章知名。康熙二十六年中举人,三十年中进士。
出仕后,景氏于康熙三十六年(1687年)到广东肇庆府高要县任县令。到任后,立堂规,平冤狱,减民赋,治水灾,建学堂,素称难治的高要县,经其治理,经济繁荣,夜不闭户。《嵩厓尊生书》吴联序赞云:“高要地瘠民贫,称难治者久矣。今日得父母孔迩,以明白易晓之善政善教,下车甫载余,则疮痍立起于来兹。”
康熙四十二年,景氏人京任监察御史,后又历任陕西道、山西道、浙江 道、江南道、河南道监察御史,鸿胪寺少卿、太仆寺少卿、宗入府府丞、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后升任礼部侍郎、户部侍郎,赐资政大夫,加礼部尚书衔。景氏曾是乾隆皇帝幼年时的老师,三次主持科举考试。雍正三年(1725年),景氏告老还乡,隐居于嵩山南麓,专门著书立说,影响深远。
其著作有《说嵩》、《嵩厓尊生书》、《嵩台学制》、《嵩台随笔》、《嵩岳庙史》、《嵩厓易义》、《会善寺志》、《龙潭寺志》等。其中《说嵩》被称为嵩山的百科全书,《崧台书》则是对其从政活动和经验的总结,而《嵩厓尊生书》则是一部综合性医书,多次刊刻,广为流传。
《嵩厓尊生书》除作者序,另有吴联序。吴联,号拔庵,福建南靖人,平生慷慨任侠,因劝说郑成功部将归附朝廷有功,授副总兵。时逢吴三桂叛乱,吴联随清军出征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战洞庭,收复岳阳,嗣后带兵从征四川、云南、贵州等边远地区,10余年间屡立战功,升任广西参将。康熙三十年(1691年),授广东端江都尉。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钦命协镇肇庆,任左都督管副总兵事。吴氏长于书法,今七星岩摩崖石刻、羚羊峡北岸清风阁石壁均题有其字“聊堪共语”、“江上清风”。
版本源流
《嵩厓尊生书》,又称《嵩厓尊生全书》,十五卷,经多次刊刻,版本极多,也极为复杂。据《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以下简称《联目》)载,是书共计24个版本,其中有明确刊刻年代的有9个,分别是清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年)刻本、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年)刻本、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年)致和堂刻本、道光四年甲申(1824年)宏道堂刻本、光绪六年庚辰(1880年)刻本和上海锦章书局民国八年(1919年)石印本、1921年上海广益书局铅印本、民国戊辰年(1928年)江阴宝文堂藏版、1955年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其他版本均未记载具体刊刻时间,如:扫叶山房藏版、善成堂本、三让堂本、纬文堂本、文会堂本、大文堂本、右文堂本、金玉楼本、连元阁本、渔古山房本、藜照书屋本等。
《联目》所载最早的2个版本为清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刻本和康熙三十九年庚辰刻本,但经调研,所见各馆所藏此版本均未标明明确刊刻时间,且版本之间有较大差异。因此,除民国时期的石印本、铅印本以外,有明确刊刻时间的版本只有3个,即乾隆五十五年庚戌致和堂刻本、道光四年甲申宏道堂刻本和光绪六年庚辰刻本。《联目》中未著录的另有本衙藏版、六也楼本2个版本,本衙藏版分别馆藏于山东医科大学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六也楼本馆藏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从刊刻年代看,较早的版本应为本衙藏版和扫叶山房藏版。本衙藏版“玄”字缺末笔,“弘”字未避讳,卷首有作者序和吴联序,落款日期分别是“康熙丙子年八月既望”和“庚辰芘朝”,花朝指农历二月十二日花朝节。因此推测,此版本应刊刻于康熙三十九年或以后,早于乾隆时期。
本衙藏版的版本也各有不同。山东医科大学馆藏的本衙藏版,书名题为《嵩崖尊生医学大全》,字体为行楷,北京中医药大学馆藏者,书名题为《嵩崖尊生书》,字体为宋体,上海图书馆馆藏此版无封面。3个版本内容从板框到字体完全一致,应为同一刻板,不同书商印刷,而更换封面所致。
吴联序标题下印有“百学未精”印章一枚,上海图书馆藏版此印章下尚有“曾经大罗天上客”印章1枚。序后印有“丹霞吴联”、“端江都尉”、“号拔巷”方形印章3枚,中间1枚为阳文,另2枚为阴文。作者序后有“景日昣印”、“东阳”方形印章2枚,前者为阴文,后者为阳文。每卷标题下题有“嵩高景日昣岳生堂纂著”,其下亦印有“东阳”方形印章1枚。岳生堂为登封县学书局。
本衙藏版刊刻较为精美,错误较少,但所见版本均为十九卷本,与目录十五卷不符,其中正文第十四、十五卷为妇人部,十六、十七卷为小儿部,基本为清代《胎产指南》、《幼科推拿秘书》等内容。疑刻印时刻板有残缺,故用它书拼凑而成。
扫叶山房藏版的刊刻时间与本衙藏版相近,其“玄”字、“弘”字均未避讳,作者序和吴联序,落款曰期分别是“康熙丙子年八月既望”和“甲午花朝”。甲午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故此版本应刊刻于康熙五十三年或以后,早于雍正时期。此版本为太医院刊本,封面题有“太医院校刊”,刊刻质量较好,但第一卷运气部分错误较多。
致和堂本、宏道堂本、光绪本,及善成堂本、金玉楼本等均为按本衙藏版仿刻,其刻印质量比较粗糙。另有部分袖珍本,如古吴三让堂本、纬文堂藏版,书名题为《袖珍嵩厓尊生全书》,三让堂本的另一个版本题为《嵩厓尊生全书》。
学术思想与特点
《嵩厓尊生书》为综合性医书,全书15卷。卷一气机部,阐述五运六气。卷二诊视部,以歌诀的形式分析脉法。卷三药性部,按草、木、果、壳、蔬、血肉、金石7类,介绍276味药物的性味功能。卷四论治部,从五脏苦欲、时令用药、七方十剂、补泻、升降、药性等方面阐述用药方法。卷五病机部,列中风、中暑、中湿及咳嗽、痰饮、血症等内伤杂病九十余种,以歌诀的形式阐述其病机、脉象、治法。卷六至卷十三按人体上、中、下部和周身部,分述多种疾病证治。卷十四妇人部,主述经带胎产诸病。卷十五幼部,以幼科杂病和痘、疹为主。是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切于实用,成书后广为流传,多次刊刻。
景氏自幼习儒,对《周易》造诣颇深,著有《嵩厓易义》。后因母病习医,精研《内经》、《难经》诸书,常以易释医,认为医易同源,阴阳之消长变化,在天地与人无二致。是书弁言(序)云:“夫《易》以道阴阳,伏羲八卦分两仪之体象,文王八卦明五行之精微,对待流行,交感错综。凡天地间之有形有气、有体有质,其变化不测尽之矣。”认为阴阳之理源白于伏羲八卦,五行之理蕴藏于文王八卦,天地间之形、气、质之变化皆源白于阴阳五行之变化。
景氏重视阴阳升降,“人身之配天地不过此一阴一阳之道,而医理之赞化育不过此为升为降之理。微阳宜养而亢龙有悔,微阴宜惜而坚冰可畏……宜降不宜升者,防剥之再进;宜升不宜降者,培复之始生。畏剥所从衰,须从观始;求复之渐进,宜向临行。盖不易以立其体,而后变易以致其用。不通变不足以知常,不守常亦不足以达变。”以卦象之“剥”、“复”、“观”、“临”之间的关系阐释人身阴阳升降之埋,提出“微阳宜养”,“微阴宜惜”,业医者须知常以达变。
景氏对运气极为重视,是书开篇卷一气机部即阐述五运六气,作者序日:“《内经》言五运六气而民病因之。”吴联序亦云:“此五运六气、天时民病中有阴阳变化之道,一综核之于脉理药性、审症立方,节节考证,卷卷精详。”是书对五运六气之阐述如吴联序所云,可称极精到详明,对《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作了详细归纳整理,从五运、六气、主气、客气、左右间气,到南北政、五郁之发、六气淫盛、三年化疫,从病机到病症、治法,均一一详述,部分内容编成歌诀形式,便于习诵,可作为研习五运六气的极佳参考。
除《内》、《难》诸书,景氏对金元时期李东垣、朱丹溪至为推崇。如卷一《各气皆成于土说》云:“经有肝(应作肾)之脾胃虚,肺之脾胃虚等例”,“而总之日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东垣之学所以独畅一家之言而为百世师也。”此处“经”即指李东垣之《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是卷《火土混杂说》云:“天气以风暑湿火燥寒为次,而湿居火前。地气以木火土金水为次,而土居火后。”“土火势不能不混杂,而土旺常在长夏火热之候也。丹溪发明湿热相火为病,十居八九,及有湿郁生热,热久生湿之论,殆非无奉。”对朱丹溪湿热相火之论赞赏有加。
但景氏亦并未固守古人之窠臼,论病往往独出新意,别有心得。如论中风,古人之治以疏风为法,予小续命汤。至刘河间则谓由将息失宜,内火暴甚,水枯而致。李东垣则日气虚而风邪中之。而丹溪则云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景氏析之日:“据三子主火、主气、主湿痰之说,反以风为虚象。若以三子为是,则三子未出,固有从昔人而治愈者。若以昔人为是,则三子既出,亦有从三子而治愈者。”“盖百病皆有因有证,古人类中风,言其证也。三子论中风,言其因也。知此,则知真中风原因气体虚弱、荣卫失调所致。若非体虚所致,则西北风寒大盛,宜中风者比比皆是矣。其因火、因气、因湿者亦未必无外邪侵侮,若无外邪,则火气湿各自为他症,岂有喁僻瘫痪、暴仆暴喑之候?”其论较为客观全面,且对论治提出自己的见解:“治者,外感重先祛外邪,小续命汤可用。内伤重先补中气,六味、八味、四君子、四物酌用”,“分经按症必一一详明,方可下手无误。”
是书对诸病均详细分类,一一列出证候及对治方药。虽然诸病皆有病论,逐一详细探讨病机、治则,但其论治则遵循《伤寒论》,采用方证证治方法,与当今辨证方法殊异。其诸病“备用诸方”部分所列方剂,皆似证候为条目,如卷八心分,诸血病,在前《诸血病论》中详细探讨其病因病机,列有《吐血分三因论》、《吐血分阴阳真假论》、《血从郁致论》等,而其下诸方则分吐血、齿血、咳嗽血、咯血、九窍出血备用诸方。如咳嗽血,则分别列出十一组证候:涎唾中有少血散漫者、咳痰中血如红缕、咳出浅血色似肉、嗽血久成劳或劳病成而嗽血虚火症悉具、喘咳脓血面疮身肿、久嗽咯血成肺痿或吐白涎胸满、伤风寒后咳血胸满、伤力吐血痰、劳嗽血、经逆行或血腥吐血、久嗽补肺。每一证候下列方,分别为滋阴保肺汤、滋阴保肺汤加童便、竹沥,为白血必死(此无治)、黄芪鳖甲散、人参蛤蚧散、扁豆散、麦冬汤、七伤散、补肺汤、韭汁、百花膏。
是书的方证证治编排方法极为实用,使明医道者可深究其理,不懂医者亦可循症检方,可供业医者学习使用,亦可作为居家用方参考。故而是书广为流传,先后多次刊印,而使其版本极为复杂。
参考文献
[1] 清•景日昣.嵩厓尊生书[O]上海图书馆本衙藏版.
(转引自《中医文献杂志》2015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