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史纂修 >> 清史讲堂 >>
清代玉牒:中国最大的皇家族谱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04-29

   王志东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百姓家的称作家谱,也称宗谱、族谱,而皇家家族的家谱则称作玉牒。清代玉牒是惟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目前我国保存清代玉牒的只有两个地方,一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一是辽宁省档案馆。

玉牒长啥样?啥规格?

   为什么把皇室的家谱叫玉牒呢?是取其“金玉之贵”的意思,区别于一般百姓的族谱、家谱。

   从唐代开始就有了修玉牒的制度。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把纂修玉牒当做国家的重要大事。从唐朝一直到现在,经历了宋、元、明、清,而今,玉牒就剩下清朝的了,所以说相当珍贵。它是目前我国历史上唯一完整系统保存下来的皇室家谱。

   从清代玉牒中,后人可以看到二三百年间皇权更替、宫廷斗争、皇族爵位的继承等皇族纷争,玉牒还是中国最为完整的清代皇族人口统计资料。

   清代玉牒于顺治十七年起始至民国十年止,共计纂修了28次。从努尔哈赤的父辈算起,凡皇帝家族生儿育女,每三个月上报掌管皇族事务的宗人府一次,要求写明山生的年月日及时辰,生母是谁,姓氏为何。每隔十年,根据出生和死亡记录的底稿,正式添写一次玉牒。

   玉牒的规格一般为长66厘米、宽33厘米的巨册。由于越到后面所记录的人口越多,清光绪三十三年修纂的一册《列祖子孙竖格宗室玉牒》,厚度竟然达到85厘米、重量90公斤。

   1921年,溥仪小朝廷最后一次修订宗室玉牒时共7000页,其中记录了清代宗室男性10余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份族谱。

   清代玉牒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在内容上有宗室、觉罗之分,一是在文字上有满、汉文之分。清朝初年,局势动荡不安,清廷对于汉官不敢轻信,前期重要文书一般都用满文书写,但是清代玉牒的纂修并未依照此例据。

   清代玉牒以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为本支,称为宗室,列入黄册;以塔克世的叔伯兄弟为旁支,称为觉罗,列入红册。玉牒以帝系、列祖子孙、列祖女孙三个系统记载皇族的繁衍情况。每次修玉牒,要用红笔在上次玉牒末尾添加上新生者,死亡者,要用墨笔将红名改为黑色,即史书上所言“存者朱书,殁者墨书”。

   专家认为玉牒的价值包括以下几方面:数量大;有人口繁衍的连续记录;人口记录比较完整;有大量的女性人口资料;婚姻资料齐全。有的学者在专著中这样评价它,“历史上的人口资料极为混乱,且小系统,更谈不上全面,正因为如此,清代的玉牒才显示出其独特、珍贵的史料价值”。所以在研究历史的中外学者眼里,它就是一座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宝库。

皇族子孙犯罪不能记载

   关于犯罪宗室的记载是个敏感的问题。清代从初创开始,皇室内部斗争就非常激烈,斗争的焦点是争夺皇位,不管是谁,即使是亲子亲兄弟,只要是危害到皇权,皇帝都要毫不留情地铲除,轻者黜山宗室,重者被杀。因此,初修玉牒时规定,宗室子孙、女孙因获罪被革黜后,降为觉罗,宗室玉牒中不能记载,如已记载也要剔除。

   对宗室子孙是这样,女孙也同样如此,公主的父亲、丈夫犯罪,公主就要在玉牒中除名。这些,在宗室玉牒中都有明确的体现。最为突出的是雍正帝与其兄弟之间的斗争。

   纂修玉牒是历代封建王朝维护皇权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清朝于顺治九年设立宗人府,每逢纂修玉牒之年分,则成立玉牒馆,皇帝钦派大员组织人力编修玉牒。玉牒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涉及对皇帝及其子孙后代的褒贬,自应非常慎重,弄不好,编修官难免杀身之祸。

(转引自《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年第11期)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