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珍
康熙帝玄烨是中国历史上为数无几的名君之一。他治国颇具雄才大略,为统一多民族泱泱大国的最终形成及其版图的奠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在教育皇子方面也卓尔不群,下过极大心血。
皇子教育事关王朝的兴衰,历代封建君主无不予以高度重视。然而,康熙帝对皇子的教育,却是相对最为全面,最富有特色的一例。康熙帝有子24人(幼殇者不计)。皇子们4、5岁(虚岁,下同)时,便从以下几个方面接受严格系统的教育。
首先,是诵读儒家经典。康熙帝本人汉文化素养很高,他为皇子从小延请名师,辅导皇子学习汉文化,显示出他作为清朝入关后第二代满族统治者的远见卓识。康熙二十六年(1 687年)盛夏的一天,当着诸多满汉大臣之面,6位皇子在畅春园接受了一次学习考核。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只有7岁。康熙帝令大臣汤斌指定经书章节,分别由皇子诵读讲解。皇子们依次上前,各读数篇,无不流畅稔熟,悠扬顿挫,有的还逐字疏解,讲得头头是道,博得大臣们的高度赞扬。皇子们平日刻苦研习所打下的良好功底,由此可见一斑。
尚武是满族的传统。为了将皇子们培养为文武兼备之材,康熙帝不仅让他们自幼习练骑射,而且常常带领他们去塞外行围。当肘供职清廷的传教士张诚,曾这样谈起他亲眼见闻: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夏,康熙帝巡视塞外,先后共有7位皇子跟随身边,其中最小的9岁。整整一个月,这些年幼的皇子终日跃马扬鞭,弯弓射箭,几乎每天都能捕获几只猎物。第一次出猎,9岁的皇九子允携就猎获了两只鹿。因为从小训练有素,不少皇子箭法十分出色。如皇三子允祉,曾多次与皇父比试箭法,父子二人伯仲难分。皇子们生在帝王之家,处处养尊处优,锦衣佳肴。塞外行围对增强他们的骑射技艺,继承满族老一辈勇敢强悍、吃苦耐劳的作风,无疑大有裨益。
让皇子学习科技知识,并从事一些科学实践,是康熙教子中最为难能可贵之处,也是超出其他封建帝王施教子嗣所在。康熙帝乃清代诸帝中学识最渊博者,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很多学科领域都具有一定造诣,这是他能够教子学习科学与技术的重要前提。康熙五十年(1711年)春康熙巡视通州河堤时,他亲自指导7位随行皇子,用科学仪器丈量土地,并讲解这一测量法原理。又有一年出现日食之日,他召集众皇子,在乾清宫内一起用仪器观察、研究这一难得的自然景观。康熙帝还善于根据皇子自身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例如,当他发现皇三子允祉勤敏好学,很有从事学术研究的潜力时,便给允祉“开小灶”,亲自向他讲授几何学原理。允祉果然不负厚望,学而有成,后曾主持纂修《律历渊源》一书,对于促成我国古代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也起有重要作用。
习练满汉文书法,特别是汉文书法,是康熙帝为皇子们规定的另一门必修课。需要一提的是,当时距清朝入关不久,皇宫内还保留着相对浓厚的满族风俗。康熙帝家庭成员之间,通常是讲满语,彼此的书信一律用满文书写。除去每日让皇子临帖习练汉字外,康熙帝还很重视随时随地施教,指导皇子提高书法技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月康熙帝第二次南巡途中,路过济南珍珠泉,在一座古亭前,他命护驾的大臣张英、高士奇等题写匾额。这些人都是学富五车、精通书法的汉族文臣。康熙帝此举实际上是为了给随行的几位皇子提供一次观摩机会。果然,当张英挥毫之际,康熙提醒围聚观看的诸皇子,让他们注意观察张英如何用笔。由于从小就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康熙帝的皇子中有不少人汉文书法十分出色。如皇十四子允栖率师西征期间,康熙帝曾派人送去御制折扇,让允禵亲笔题字后赠送少数民族首领或边臣部将,以示隆恩。
康熙教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采取满汉文化并重原则,既培养皇子继承满族的传统,坚持国语骑鲥,同时又尽一切可能学习吸收汉族文化,将满汉文化融为一体,真正为己所用。这种兼容并包、开放进取的施教方针,以及康熙帝严格要求,循循若诱的教子风格,都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
(转引自《北京档案》2012年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