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史纂修 >> 清史讲堂 >>
直隶总督署 半部清史照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06-30

香玉

   直隶,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在清朝266年的历史中,直隶总督署见证了京畿的1 87个春秋,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的说法。

   清晨,天气微凉,微弱的光线朦胧地照射着这座安静的大院。黑色三开间大门,坐北朝南,立在1米高的台阶上,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块被高高挂起的长方形匾额,白底黑字,刻着几个令人敬畏的繁体字“直隶总督部院”。

   单看“直隶总督部院”这几个字,便让人产生了无尽的想象;大门一侧的门柱上,刻有“保定市直隶总督署博物馆”的字样,历史的厚重感及官衙的神秘、威武扑面而来。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大举南侵,保定大部分地区沦入敌手。直隶总督署也不例外。在直隶总督大堂的西侧,当时就有过炸弹落下来,有些建筑就被毁过。”“现在倒是被维护好了,很多建筑也都是按原始的样子复建的。”一位在直隶总督署工作过的老先生告诉记者。

   为寻觅历史印记,记者步入直隶总督署的大堂院。看到大堂院正中铺设甬道,在甬道两侧有一些高大的古树。据总督署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古树栽种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每年11月份到第二年4月份时,这些古树会被数百只猫头鹰盘踞,构成了一幅“古柏群鹰图”。

   在古树的掩映下,院落正中矗立着一座四柱三顶的木制牌坊,这座牌坊很新,南面书有“公生明”三个红底金字,背面书有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官场箴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大堂复原陈列室时,是以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期为背景进行的。”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副馆长曾素梅说。大堂,又称“正堂”,面阔五间,前面抱厦三间,长22米,进深10米,高9米,它以黑色油饰为基调,是总督署的主体建筑。该堂始建于明朝初年,于雍正七年(1729年)改为直隶总督署大堂。

   在大堂内,具有大堂特色又让人无法忽视的是房屋正中央陈列的一面屏风,上面绘有仙鹤、潮水和初升的太阳,意为“一品当朝”。(清代的官服称补服,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文官一品绣的是仙鹤,武官一品绣麒麟。)屏风的上面悬挂着一块匾,写有“恪恭首牧”四个大字,它是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皇帝赐给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直隶总督唐执玉的(唐执玉是雍正年间一位著名的直隶总督,在任职期间,他以“将勤补拙,以俭养廉”为座右铭,治理河道、减轻民众负担,政绩十分突出)。记者看到,整个陈列室以红色和黑色油饰为基调,历经沧桑,却无裂迹斑斑之感。另外,大堂东西两侧的厢房,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房,是署内书吏办公的地方。

   记者了解到,直隶总督署和故宫格局有相似之处,也是前朝后寝,其朝、寝的分界线就是内宅门。内宅门位于二堂(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是总督日常办公和接见外地官员的地方)之后,包括三堂和四堂。三堂又称官邸,是总督的书房和内签押房,历任总督习经练字、著书立说,主要就在这里。四堂又称上房,是总督及其家眷生活居住的地方。

   曾素梅告诉记者,直隶总督曾国藩就是在三堂给莲池书院的学子们写下了著名的《劝学篇示直隶士子》的。

中路东西两侧各有一条更道,长150余米,宽1.8米,北通上房院库房,南至仪门院,是连接和通往总督署中、东、西三路院落的必经之路,也是晚间更夫巡逻护院的重要通道。这两条长长的更道看起来更有幽深感。

清朝八大总督衙门唯一的见证者

   “自清雍正二年(1724年)直隶总督驻此,至清朝灭亡后废止,历任堂总督74人、99任次。其中一是包括实任的直隶总督官员,另外还有署理(高级的或平级的代理总督)和护理(下级官员代理总督)的官员。”曾素梅针对一些网络上的介绍性资料和这里的宣传中“不一样的数据”给予了合理的解释。

   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迁至保定,保定成为河北省省会。雍正二年(1724年),直隶巡抚升格为直隶总督,遂成定制。

   历经沧桑的直隶总督署,它承载了74位总督的功过是非,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清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缩影,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所以,它还是国家三级博物馆和国家4A级景区。

   直隶地处京畿,总督位高权重。直隶总督署其中多为朝中重臣,著名的有修建莲池书院、倍受雍正帝信赖的“模范督抚”李卫,有勤政廉洁的一代廉吏唐执玉,有兴农治水、劝农重农被列为“乾隆五督臣”之一的方观承,更有清末名臣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

   李鸿章自同治九年(1870年)继曾国藩之后任直隶总督,先后任职达25年之久,是直隶总督中任职最长的一位,在这一时期直隶总督权力也达到了鼎盛。

   1 900年,英、法、德、意四国联军入侵保定,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外地“以礼相待”,侵略军却大肆烧杀扦11月6日,以英少将盖司礼为首的佞端坐在息督署大堂正中,将直隶护督廷雍等人五花大绑,在大堂跪审,推出斩杀。

   某些记忆是历史存在的,无去,也无法改变,“庭审”事件便是一桩,也是在保定直隶总督署史上一一次耻辱。

   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是直隶省的最高军政机关,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元为顺天路总管府驻地,明为保定府署和大宁都司署,清康熙年间为参将署。永乐年大宁都司衙署。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古树掩映下的“公生明”牌坊香府也曾驻此。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11年清王朝灭亡,总督被裁撤,直隶总督署也改换门庭,1933年是国民党保定行营,1949年成为河北省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省政府迁往天津,保定专署在这里办公,1979年成为中共保定市委的办公地点,1990年建成博物馆,对外开放。于此,直隶总督署成为清代八大总督衙门中唯一的“幸存者”。

遵循“保存如旧”的岁修

   “直隶总督署是1988年被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保定市委迁出之前,1990年上半年成立了总督署筹备处,着手进行包括总督署(那时称“博物院”)资料的收集、研究、修缮实测和图纸的设计与研究等工作。直隶总督署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

   1990年底,保定市委就从此地迁了出去,直隶总督博物院(馆)接收了这个大院,直隶总督署划归文物部门管理。”曾素梅说起总督署的历史如数家珍。

   直隶总督署建成至今有将近300的历史。在对它的保护和修缮方面,曾素梅告诉记者,“我们遵循保存如旧的原则。”

   总督署从成立之初就坚持保护和修缮同步的“两条腿”的发展思路。民国、北洋军阀、国民党时期以及伪河北省政府、保定市政府所在之时,也曾有不同程度的修缮。1991年1月份起,博物院馆召开了关于古建、展览、研究各个方面的专家论证小组会议,邀请到了国家级的文物方面的专家,对总督署的古建修缮方案、陈列展览方案以及博物馆发展方向等问题进一步论证。

   在国家、省市文物专家的指导下,总督署的维修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对总督署的中路和东路进行了文物修缮。鉴于这些建筑没有大的建筑格局,其修缮方案经过国家一步步审批之后,对总督署院进行了小修小补。

   比如,保定市委当年为了开车方便,把大门前的台阶做了修整,于是汽车可以一直开进总督署大堂,而后来维修的时候,把现代的东西都去除了,基本上恢复了原样。

   “1997到2006年,对东路包括东花厅、幕府院等建筑进行了修缮。”曾素梅说,“对于中、东两路幕府院的修缮,当时的保定市政府非常重视,被列为保定市重点工程。另外,总督署也自筹一部分费用作为修缮费。我们总督署是边修复、边陈列、边开放。到2006年止,东、中两路已完全对外开放。”

   “西路被破坏的最严重,保存好的不多,地上建筑完全不存。所以对于总督署西路,采取了和开发商合作的办法,‘以开发代复建’基本思路进行,即跟丹发商合作,他们负责拆除地上的现代建筑,然后复建老建筑。但是在拆除过程中,我们会按照文物局的要求,进行考古挖掘。”曾素梅说。

   “古建筑一般都是木建筑受侵蚀比较多,风化、雨淋、起皮、脱落等情况比较严重,受影响,所以每年我们都要进行岁修。”

   所谓岁修,就是每年有计划的对建筑进行维修和养护。比如,对古建脱落比较历害的地方、廊柱的油饰进行修缮;针对地面破损的情况,及时对地砖进行更替、除尘、保养等工作。

   到目前为上,直隶总督署还没有进行过彩画方面的修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没有这方面的修缮人才,一方面是关于彩画修缮技术,还是达不到所需的程度。

(转引自《神州》,2014年第13期)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