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琳娜
【摘要】射箭运动是我同传统民族体育运动,在清代,射箭运动十分兴盛。清代的很多领域,都涉及射箭运动的存在和发展,本文将从武举、民俗、政治、生活等方面对清代的射箭运动进行研究。
【关键词】清代;射箭运动;武举制度:民俗活动
一、清代的射箭运动
1644年清军进入北京,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清初,手工业和纺织业都有较大的发展,人民负担减轻,生活改善,有机会从事一些文体活动,因此,民间体育发展很快。清“以骑射立国”,一向尚武。立国后,满族传统的军事体育活动继续得到了发展。清朝延续了武举制度,清朝在满族学校如宗学、觉罗学中规定八旗子弟必须习练骑射,学校体育有所发展。但是,在理学酌控制下,一般儒学如汉族学校是谈不到体育的,更无从谈及射箭运动。
二、清代的武举与射箭运动
和前朝的武举制度一样,射箭也是清代武举考试中不可缺少的科目。清代武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种。考试内容分一、二、鼍场。一场马射,二场步射、技勇,称外场;一场考文,称内场。“考试初制,首场马箭射球,二场步箭射布侯,均发九矢,马射中二、步射中三为合式,再开弓、舞刀、掇石试技勇。”①清代武举考试实行逐场逐项的淘汰制,在不同时期又有所变化。顺治十七年(1660)。停试技勇;康熙十三年(1691)又重新开启。马射距离,三十五步,射中三箭才合格。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定马步箭各发六箭,增加了在马上射地上的球一箭。马箭,骑马两次可射六箭,射中三箭为合格,缺一箭都不准进入步箭考试。步箭是在距离二十五步,连射六箭,中两箭为合试,缺一箭都不准考弓、刀、石的科目。如果没有相当大的臂力、腰力、腿力和超强的射箭技术是做不到的。清代没有专门的武学,但有武生。武生三年一考,内容也是骑射、策论。清代对其八旗子弟尤其强调骑射。在宗学、觉罗学等官学中,均配有专门的骑射教官传授骑射的技术。1843年,道光帝谕旨,令八旗子弟,要特别注重骋射。重申凡满人读书考试,无论何人,都必须会骑射。皇室子弟,也要自小学习骑射。
三、满族传统体育中的射箭运动
(一)民间习俗中的射箭运动
由于皇室的倡导,满族更加崇尚骑射,这反映在满族的习俗中。凡男孩出世,则悬弓矢于门前表示添丁的喜悦。六七岁时,就用自制弓箭练习射鸟。女人执鞭骑马,与男人没有区别,十岁左右的儿童就能佩弓箭驰骋追逐。满族婚嫁聘礼主要是马鞍、盔甲和弓箭。订婚时,男方要以弓箭为首要聘礼。在婚嫁时,新郎用弓箭射向新娘的花轿,这样做有驱邪的用意。
(二)清朝历代皇帝政策中的射箭运动
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大批满族陆续进入关内。随着清朝对全国的统一,八旗兵派往全国各重镇驻防,家属也随军迁往,于是满族开始分布下全国各地。满族统治者认识到必须防止八旗子弟汉化,保持满族骑射的习俗,才能统治幅员辽阔的疆土和人民。清朝历代皇帝都曾下过谕旨,对此提出要求。如顺治帝于1650年曾告诫将领勿以太平而忘武备弓马,后来又定骑射各兵分期演习的制度。对当时练习骑射的制度有这样的记载:“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每月分期习射二次,习步射四次:八旗骁营训练之制:每月分朝习射六次,都统以下各官亲督之。春秋二季,擐甲习步时,Fb本旗定期,擐甲习骑射,由部臣定期。”②其余如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每月习步射,春秋擐甲习骑射。就是火器营也必须“月习步射六次,骑射六次,马上技艺六次”。③
康熙二十八年(1687)谕旨:“满洲以骑射为本,学习骑射原不妨碍读书。考试举人进士,亦令骑射。尚将不堪者取中,监箭官及中式人一并从重治罪。”④
乾隆年间( 1736-1795),每年十月中旬都要举办皇家宗室们的弓马考试。皇子、于公、军机大臣们都要参加,先由皇子来完成射箭,为各宗室榜样。宗室们按照其父亲的地位高低顺序进行考试,成绩优秀的人赐予花翎和缎匹:而成绩不好的人,将受到耻笑并不再封于爵位。乾隆十八年(1753)谕旨:“骑射国语,乃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朕今岁校阅京城世爵,其射箭尚可观,及人才英俊者,已施恩选取侍卫,并分在各处。令其学习行走,其射箭甚劣,不堪教化者,查明革职别行承袭。至各省驻防,亦皆有世爵,若不教训骑射国语,伊等近于素餐安逸之习,必致学为不善。著各省将军鄙统等将伊等小时教导务使骑射优娴,国语纯熟。如有教训不化,骑射甚劣者,该将军都统等即指名参奏革职,别行承袭。”⑤
嘉庆五年(1800),嘉庆皇帝谕旨:“我满洲根本,以骑射为先,若八旗子弟,专以读书应试为能,必须轻视弓马,怠荒武备,殊失困家设立驻防之意。嗣后各省驻防官弁子弟,不得因有就近考试之例,遂荒骑射本业。著该将军都统等、通行上谕各官弁等,训课子弟,以骑射为首务。其攻肄举业者,仍当娴习骑射,务臻纯熟,以仰副皇祖皇考教育八旗。谆谆垂训,及朕多方造就之至意。将此通谕知之。”⑥
道光帝在一道谕旨巾称“八旗根本骑射在先”。并规定凡满人读书考试,尤论举人、进士,都必须会骑射才能录取,皇室子弟也必须从小习骑射。清朝历代皇帝令八旗注重骑射在古书还有许多记载,,如《啸亭杂录》记载:“本朝初人关时,时千公大臣无不弯强善射,国语纯熟。居之既久,渐染汉习,多以骄逸白安,罔有学习弓马者。纯皇知其弊,力为骄革,凡有射不中者,立加斥责,或命为羽林贱奴以辱之。凡乡、会试,必须先试弓马合格,然后许入场屋,故一时勋旧子弟莫不熟习弓马。”⑦
清未,由于火器发展,骑射丧失了在作战中的重要地位。光绪二十七年(1901),光绪皇帝下令废除武举。武举制度虽然结束,但骑射仍为满族习俗,后演变成以娱乐、强身为主的传统体育,一直在民间流行。
(三)满族入关后的射箭运动
满族入关后的传统骑射项目有八种:一是射香火,射夜晚悬挂在空中的香火。难度很大,但比试的是技巧。二是射绸射悬挂不到方寸大小的绸缎。三是射月子,满语名“艾杭”,射绘制在布上的箭靶。四是射天球。五是射米团。六是射柳条。这种射法与契丹之柳射习俗很相近,满族传承了女真文化,而金时之女真却在很大程度上因袭了契丹的习俗。七是吹箭,筒子的长度,有三、四、五尺不等,筒子的直径约7毫米左右。使用前先把豌豆或红小豆用水浸泡,当做子弹;拿—把豆子吹出筒外,可以至十丈以上的高度。八是射鹄,义叫射鼓、射侯。鹄指箭靶的中心,故射鹄就是射靶心。
(四)满族狩猎活动中的射箭运动
行围于木兰秋弥是满族人进行的骑射训练的又一种重要途径。每年秋季,清朝统治者都要组织万余名将士到术兰围场行猎。将士身披甲胄,腰悬弓刀,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地行军至围场。各队将士,或三五十里,或七八十里,由远及近,圈拢合围。靠近皇帝行营时.由皇帝先人围射杀,然后各路将士扬弓搭剑,跃马挥刀,冲入围圈,迸行大规模的捕猎。到晚上,点燃篝火,将士们向皇帝敬献猎物,皇帝则根据猎物的多少进行赏赐。
(五)清代有体育思想的教育家与射箭运动
颜元,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八岁时就学会了骑马、射箭、击剑、拳术等武艺。晚年的颜元执教漳南书院,书院巾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等四斋,院外还有“马步射
网”,为当时的学子文理和身体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射箭技艺的普及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黄宗曦,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学家。他认为学校不仅要教授经书,还需要教授兵、法、历、算、医、射等技能。这样不仅能活跃气氛,也为培养能文能武的全方位人才提供了可能性。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他积极的参加体育运动,学会了骑射、击剑等各种武艺。
明末清初的一些思想家积极投身于体育运动中,成为能文能武的全面人才。他们热爱体育、了解体育又具有深厚的学养和思想对清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通过对我国清代以及满族射箭运动的研究,可以大致了解射箭运动在清代的渊源和发展,以及射箭运动在官方和民间的多样形式。我国是有着悠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家,体育文化的积淀非常深厚。在现代体育文化浪潮的冲击下,我佃在接受现代体育文化的同时,也应该更加关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历史,加深对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了解和认知。
注释:
①赵尔巽等:《清史确)卷180《选举志》,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172页。
②③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39《兵志•训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119-4120页。
④《清实录》卷14《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二十八年三月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33页。
⑤清•稽璜等纂:《皇朝文献通考》卷192《兵考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3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91页。
⑥《清实录》卷62《仁宗睿皇帝实录》嘉庆五年三月下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32页。
⑦清•昭桂撰、何英芳点校:《啸亭杂录》卷1《不忘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页。
参考文献:
[1]全国高师《体育史》编写组.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2]黄聪.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体育史考[M] .北京:人民出版杜,2009.
[3]徐永昌,中国古代体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4]盛琦,丁志明.中国传统体育风俗[M].台北:百观出版社.1994.
[5]陈昌怡,谭华.古代体育寻[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6]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转引自《丝绸之路》2015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