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珍
雍正帝继位后,集中力量分化、打击允禩(sì)、允禟(tánɡ)集团,以清除朋党,整肃朝纲。与此同时,他还设法缓和同宗室成员之间日趋紧张的关系。对废太子允礽(rénɡ)、弘晳(xī)父子的大力安抚,即是其一。
康熙帝去世第二天,即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四日,弘晳被封为郡王;十二月,赐封号多罗理郡王,封入镶蓝旗。雍正元年(1723)五月,谕宗人府:“郑家庄修造房屋、派兵驻扎,揆度皇考圣意,或欲令二阿哥前往居住,因无明旨,朕未敢擅自办理。今弘晳既已封王,令伊率领子弟居住此处,于理甚合。”雍正帝未让允礽迁住而以其子弘晳代之,或与此时允礽的身体状况欠佳有关。
允礽父子对于雍正初年的皇权并不构成直接威胁,可是从长远看,将废太子一支迁出京城,使其永远处于政治舞台边缘,这于加强和稳固皇权,特别是保证皇位传承之际政局的稳定实有裨益。所以,雍正帝命弘晳率领子弟移居郑家庄,也是一种防范措施,与康熙帝修建郑家庄王府(见本辑上文)之意如出一辙。然而事实表明,康雍两帝期望以此彻底打消允礽父子希图皇位的目的并未达到,相反,由于郑家庄远隔郊外,王府自成一体,环境相对宽松,故为弘晳日后做出所谓“逾制”行为,提供了客观条件。
据满文档案记载,雍正帝明令弘晳迁往郑家庄的同时,命恒亲王允祺等会同内务府办理弘晳“分家”事宜,俾其设立长久产业。旨称:“(弘晳)一切供用,务令充裕,勿使艰难且贻累属下之人。彼处距京城二十余里,不便照在城居住诸王一体行走。除伊自行来京请安外,其如何上班及会射诸事,著一并议奏。”
由允祺等数次议奏,并经朱批修改,最终确定了有关弘晳迁移的一系列事项。主要包括:
俟郑家庄房屋修缮完毕,交付钦天监择定吉日,理[郡]王(弘晳)率领子弟13人(或称11人)迁移,届时由兵部领取车辆,将需用物件载往。将诚王(允祉)之人185名、简王(雅尔江阿)之人80名、(允禔第二子)弘昉之人80名拨给理王,共计345名。因系初次分家,理王现有护军、领催、马甲并亲随执事等,均匀发给钱粮,令当差行走。仅以理王之侍卫、官员守卫王府,人数不足,由郑家庄驻防甲兵600名看守[南北]城门、[巡查]街道外,增设堆子四处,守护王府,每处堆子由章京或骁骑校各一员,分率甲兵十人值守。郑家庄内有住房400余间,允祺等拟亲往查看,倘若足用,拨给居住,如尚不敷,再行添造。
皇上升殿之日,理王听传来京,每月朝会一次、射箭一次,凡朝会、射箭,唯率侍卫、官员、执事人等前来。皇上若去郊外,停止每日齐集,理王勿须来京。正月初一日祭堂子、给皇上上奏表、所有祭祀坛庙诸事,理王前来。交付内务府总管,修葺房屋一处,作为理王来京下榻之所。
每年正月至十二月,理王赴京向皇上请安、朝会、射箭以及平日开启城门、进出行走等次数,均由城守尉明白记录在档,年终汇总开列,报宗人府记录在案。
雍正元年秋,弘晳率子弟十余人迁移郑家庄。
雍正帝遵循康熙帝之意,迁移弘晳的同时,设立了郑家庄八旗驻防,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京城“八旗兵丁愈多,住房难容”等问题。
弘晳居住郑家庄期间,除去例行赴京参与朝会、射箭及少数祭祀活动外,始终未被交办政务。雍正六年(1728),弘晳晋封理亲王。他对雍正帝以皇父相称,而内心仍对其父未能继承大位耿耿于怀,对自己屈居亲王心有不甘。
十三年(1735)八月,雍正帝病逝。早被密立为储君的皇四子弘历继位,是为乾隆帝。此时,弘晳42岁。对于这位比自己小17岁,本是堂弟的新君,他心怀嫉恨。
乾隆三年(1738)十月,乾隆帝秘密定立的储君,年仅9岁的嫡长子永琏病故。乾隆帝下令按照皇太子的规格为其办理丧事,并取出藏于正大光明匾额后的立储密旨,“晓谕天下臣民知之”。
乾隆帝首次立储失败,这使弘晳暗自幸灾乐祸,也进一步引发他对皇位的希冀。
弘晳在同辈宗室中居长,且是废太子允礽的长子,这些客观情况为他与宗室成员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便利。他与小其两岁的十六叔、议政大臣庄亲王允禄以及侄辈弘昇(恒亲王允祺长子)、弘昌(怡亲王允祥长子)、弘普(庄亲王允禄次子)、弘晈(怡亲王允祥嫡子)等交结密切,往来诡秘。允禄利用管理内务府事务之便,私自将官物换与弘晳。弘晳则恃郑家庄王府远离京城,可以少受约束,竟在府中仿照国制,设立内务府下属机构会计司、掌仪司等。他曾向从事邪术活动的巫师安泰秘密问询:准噶尔[军队]能否到京?天下太平与否?皇上寿算如何?将来我还升腾与否?此事后被安泰供出,成为弘晳的罪状之一。
乾隆四年(1739)八月,乾隆帝过生日(是年29岁),弘晳特制鹅黄肩舆一乘作为贺礼。鹅黄色为清帝所专用,弘晳此举引起乾隆帝的警觉,认为“朕若不受,伊即将留以自用矣”。
十月初,弘晳被人首告与允禄、弘昇等人结党营私。在宗人府听审时,他为己辩解,不减狂傲之气,被乾隆帝斥之为“自以为旧日东宫之嫡子,居心甚不可问”,遂将弘晳革除亲王,令仍解回郑家庄居住,不许出城。允禄、弘昇等宗室成员均遭惩斥(其后大都又受任用)。弘晳十弟弘奉旨袭封理郡王,其府邸在京城东直门内北新桥王大人胡同。
两个月后,由于巫师安泰的指供,乾隆帝认为弘晳“心怀异志”,其罪恶较允禩、允禟等人尤为重大。于是令将弘晳拿交内务府总管,在景山东果园永远圈禁,开除宗籍,改名为四十六(是年弘晳46岁);与弘晳同住郑家庄之子[女]俱来京,交付理郡王弘管束。
乾隆七年(1742)九月,弘晳死于禁所,终年49岁。他被葬在郑家庄西南黄土南店村。
乾隆二十八年(1763),旨令裁撤郑家庄驻防城守尉以下官兵,拨补福建水师营兵额。翌年三月,据弘晳的堂弟、护军统领宗室弘晌奏称:郑家庄官兵移驻福州,其空闲房屋,毁仓空地,请暂交昌平州文武地方官。俟兵全数起程,其屋交内务府,其地仍交昌平州。所奏得到允准。
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月,去世三十五载的弘晳被恢复原名,收入宗籍。
郑家庄王府乃是为废太子允礽而建,因允礽之子弘晳封王后迁徙于此显名于世,又因弘晳获罪革爵、执返京城而消亡。继之,郑家庄驻防则因官兵移驻福州而不复存在。此地从兴至衰,历时约半个世纪。
郑家庄何以俗称平西府?据北京大学韩光辉教授考证,昌平州南境,原有北郑家庄(今郑各庄)与南郑家庄。“平西府,初名南郑家庄。”平房(今平坊)与在南郑家庄修建的王府呈东西向对应关系,故在王府建成后,南郑家庄地名被平西府取代。按照中国古代方位地名命名原则,平西府即平房西之王府。民间传言平西府是清初平西王吴三桂府邸,实乃风马牛不相及。
允礽、弘晳父子历经康雍乾三朝,这一时期的政治特征之一,是皇权的集中与强化达到中国皇权发展史上的最高峰。允礽曾是皇权的既定传承者,如能顺利继位,长子弘晳则是下一代皇位继承人。然而,从储位到皇位的一步之差,使允礽父子在获取最高权力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仅不足以同皇权的拥有者相抗衡,其生死命运也在皇帝掌控之中。允礽被废黜后,他和弘晳仍对皇位暗怀希冀,并有所流露,这在愈益强固的皇权统治下,必是授人以柄,自取败亡。
自皇太子允礽第二次被废黜,至理亲王弘晳被革除宗籍,前后将近三十年。这一历程沉浸着皇室成员在宫廷权力斗争中的隐忍、挣扎和无奈,彰显了康雍乾皇权的高度集中与强化,折射出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变迁。
(转引自中华文史网,《清史镜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