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辅彬
黄一农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特聘讲座教授兼人文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历任麻省理工学院天文系博士后研究员、台北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清华网络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及副教务长;曾获台湾国科会杰出研究奖、教育部学术奖、终生荣誉国家讲座、西安西北大学数学系荣誉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首任“胡适汉学访问讲座”、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讲座教授、东吴大学通识讲座教授、香港大学物理系荣誉教授等荣誉,2006年更获选为人文学科之中央研究院院士。
从物理、天文再转入历史,一连串学科领域的转变,从理科跨越到文科,这是黄一农教授的真实人生。
公元1973年,黄一农进入了新竹清华大学物理系。谈起当初为何选读物理,他说,我的数学和科学还算不错,为了符合家人和社会的期待,就去念了理工科,自物理系毕业后,黄一农怀着成为一名顶尖的物理学家的梦想,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继续修理论物理,于1985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他进去哥大的那一届,共收了20个人,而其中六位是由李政道教授带领的大陆同学:“那六个大陆同学真的很优秀!”黄一农说。根据哥大的规定,博士论文若要从事理论物理研究,资格考试必须考进前二名一年之后的博士资格考,那几名大陆的同学就名列前茅。因此,他决定换一下“跑道”。
从小就对神秘浩瀚的星海非常有兴趣的黄一农,便转到研究天文的“跑道”,他在清华读书时曾当过天文社社长,哥伦比亚的物理系和天文学系在同一栋大楼,于是他转往高楼层去研究天文学,每天用无线电望远镜观测宇宙,尝试去了解银河系的漩涡臂结构,探索星球的生老病死。然而,这次的转行不过是一个开端。
几年之后,由于深感仪器的极快发展,黄一农教授不太能接受这一点,所以就努力找寻另外的出路.当时,新钓一的清华大学刚刚成立人文社会学院,其中的历史研究所想要发展科技史。由于黄一农教授曾在登载于《Science》上面的论文中引用中国古代的天象记录,历史所认为他有研究这方面的潜力,所以延揽他回到清大。经过两年在图书馆苦读、写论文之后,他通过了该校的教学评鉴机制,得到认可,自此便在历史研究的道路上待了下来。
历史这门学科,主要是试图逼进当时的史实,而非建构理论,因此黄一农教授主要靠着研读大量的古书以及史料来写论文,而在研究的题材上,并不局限于一个专史或断代史上,从秦汉简犊一直到晚清的外交史,只要有兴趣,他都会尽可能地去尝试。黄一农教授的专长,在于天文史及科技史,近来则想要从天花入乎,来研究医学史。
从物理、天文转至研究历史,旁人看来一定觉得动不动就转换“跑道”,实在有些轻率,然而黄一农教授说:“我不是随随便便转的,在转换之前我都会仔细地评估过”。横跨理科与文科,研究的领域变了很多,但不变的是黄一农教授对研究的热情以及探索精神。
[责任编辑 黄祖宾] [责任校对 黄招扬]
作者简介:万辅彬(1942-),男,安徽繁昌人,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兼职博导,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转引自: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1月第13卷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