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史纂修 >> 海外学界 >>
一个中国通的处女游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01-24

内藤湖南一方面对久已神游的中国文化有天然的亲近感,另一方面却难以跳出近代日本对中国的国家磁力场。

虞云国

《燕山楚水》

[]内藤湖南著

吴卫峰译

中华书局

20075月第一版

225页,18.00

我不大读今人的游记,认为那还不如去翻旅游指南或名胜大全,所获也许更多。对前代的游记却情有独钟,因为可以借以感知沧桑,咀嚼历史;尤其爱读有见识者乍出国门或初来中国所写的游记,那第一印象往往能见人所未见。当年,《走向世界》丛书没有少看,颇见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后的新奇感与颟顸相。近年中华书局出了一套《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收入了维新成功后日本人看中国的历史文本,《燕山楚水》堪称其中白眉。作者内藤湖南,到过中国十次,前八次都有行记。丛书入选其处女游的记录,应有“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考虑吧。

内藤其人在卢沟桥事变前三年去世,综观其一生,1907年受聘于京都大学东洋史讲席,成为他前后期的分水岭。先说后期,他是日本学界中国史学第一人,不但创立了关于中国史的宏大理论体系(近年被中国史学界津津乐道的唐宋变革论,不过是其中一个从属性的论点),而且与中国第一流的大学者都有密切的往来。辛亥革命后,罗振玉、王国维流亡日本,蒙他多方照拂。胡适在寄赠内藤的《章学诚年谱》上,恭敬写上表示敬意与谢意,因为章学诚在二十世纪初叶的重新发现与学术地位的陡然攀升,与内藤的研究与推挽大有干系。连后来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掌门人的郭沫若,也赶在内藤去世前两年朝拜了他的寓所恭仁山庄。这些虽是后话,却足以证明内藤作为中国通的含金量。

再来看此前的内藤,他先后担任过日本多家著名报刊的编辑、记者或主笔,以谙熟中国历史与现状而享誉新闻界。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担任过日殖时期《台湾日报》的首任主笔。他写过大量关于清朝与中日关系的政论,有研究者概括为时论其表,史论其里。来华前两年,内藤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中国史论著《诸葛武侯》,如果当时让他在日本开讲品三国,效果肯定会特别好。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痴迷,有游记里他所过录的京调全本《空城计》为证,原汁原味的科白唱词一应俱全,那是他在上海看京戏后的消遣。

内藤首次中国行是1899年,以记者身份受报社资助做考察报道。这是他供职报社的采访安排,无关于军界政界的指令,大可不必给他扣上什么政治性的帽子,尽管他的中国游最终脱不出近代中日的政治恩怨。难怪他在离日前诗云故旧当年空鬼籍,江山异域久神游,意思说,我当年虽然只在点鬼簿上与中国历史人物成为故交旧识,而中国那一片异域的江山却也神游已久了。这样的中国通,与中国第一次零距离接触的游记,特有看头是毋庸饶舌的。

1899年,正是十九世纪最末一年,上距近代中日关系转折点的中日甲午战争仅仅五年,恰巧介于戊戌政变与庚子国变之间。大名鼎鼎的幸德秋水在为内藤送行的诗里说王气中原尽,八维纷如麻,正是当时中国的逼真写照。作为一个浸淫中国文化的日本学者,内藤一方面对久已神游的中国文化有天然的亲近感,另一方面却难以跳出近代日本对中国的国家磁力场。他的中国处女游似乎并不轻松,内心始终处于一种矛盾紧张中。

在威海卫,内藤凭吊了甲午海战的旧战场,目睹中国沉舰的桅顶还有数尺露在水面上,感慨丁提督的英魂呼而不归,应该算是战胜国的游客对战败国的将帅表达敬意。当看到英国军舰岿然坐镇在海湾里,他转而抱憾日军占领的雄大计划也成了短暂的梦境。一到天津,内藤就去西门郊外成百上千的无名土馒头里,寻访同龄老乡的墓,他是为中日甲午战争作为军事侦探最先遇难的,遍找不得,血浓于水,顿生凄怆之念

进入北京城,内藤第一观感是果然不愧为大帝国的都城。但他登上崇文门,环顾雉堞损坏,杂草丛生,都城的风景无限的凄凉,让人觉不出这是君临在四亿生灵之上的大清皇帝的所在,我不禁流下泪来。他没有必要做秀,这掬眼泪是为北京城与中国的衰败而由衷流下的。内藤还发现北京的人家里没有茅厕,于是到处都是拉撒粪便的地方,便下判语说整个北京城感觉就像是个大茅厕。他听说,北京作为明代都城,始建时拥有规模很大的下水设备,不输现在文明各国的都会,便感叹清朝的文明和前朝相比如何,从这里不难推测,潜台词无非是中国文明江河日下。

既然游中国,总要与中国人打交道。时当戊戌政变次年,菜市口血迹未干,士大夫被头挂退,噤若寒蝉,内藤在北京没有可以交谈的人。他在津、沪两地见到了严复、文廷式、张元济等士人,不得不承认他们都有大国的风范。严复刚出了《天演论》,送他一本,言谈之间纵横无碍,不怕忌讳,内藤叹为第一流人物。不过,另一方面,内藤对中国人又有一种鄙视感。他不仅声称,平时和中国人擦肩而过的时候,连衣服袖子的接触都使我心中不快,而且从日本公使馆门卫中有清朝五品官老爷,从八旗皇族以五元钱报酬教日本人说官话,鄙夷地认定:面子、体面等等的意义,不能和现在的中国人讨论。

动身之前,内藤劝告作暑期旅行的日本学生,一方面希望他们进入中国内陆去探寻那些中国诗人自古以来咏怀抒情、而现在依然能尝到羁旅辛苦的地方,去领略中国山水游的韵味;另一方面呼吁他们踏访东三省、山东这些新近被欧洲强国侵占的地方,以备思考战略雄图,甚至不加掩饰道:中国大陆确实是一望之下容易鼓舞雄心的地方。内藤也正是这样做的。他游览长江,沉醉其中道:这样的景致,这样的恢宏远大,只有大陆中原才有,不是看惯了富于细腻景趣的日本风光的眼睛所能想象的。真是天地间一大壮观。回到上海,他郑重地对张元济说:这么美丽的江山,让他人放言为势力范围,我觉得是贵国士大夫的耻辱。这一告诫,与他的赞美一样,固然流露出对中国景致的心仪,却最终站在日本国的立场上,对其他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深致不满。难怪回国不久,他就撰文提醒:不要忘记像江阴这样作为长江的关隘,有关注价值的地方

对中国的前途,内藤也希望能有转机。在游历中国时,他告诫中国的有识之士,先是说:现在的时局,或许正是进行大变革的时机吧?继而说:总之,能使变革成功的就在于你们了。简直就是中国改革的推动者。然而,来华前夕,内藤借明清之际的那段历史赋诗道:兴亡关数倾难挽,夷夏唯天覆不颇。意思是说,明清易代关乎气数,人力是难挽狂澜于既倒的;夷夏消长也唯有取决于天命,华夏运去没有什么不公平的。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可以用他在甲午战争当年《所谓日本的天职》中的言论来补足:日本的天职,就是日本的天职,不是介绍西洋文明,把它传给中国,使它在东亚弘扬的天职;也不是保护中国的旧物卖给西洋;而是使日本的文明、日本的风尚风靡天下、光被坤舆的天职。我们因为国在东亚,又因为东亚各国以中国为最大,我们天职履行必须以中国为主要对象。这番言论,总让人觉得与后来的大东亚共荣论有似曾相识之感。

不想纠缠在这个过于沉重的话题上,游记的轶闻也许更饶有趣味。内藤与张元济有一次关于康、梁的对话。张元济指出,戊戌政变后,康有为难道不知道,他的事业到那时已经结束,以后都是画蛇添足吗?张元济曾卷入变法,其后,他转而一心投身出版事业,也许就出于不愿意再像康有为那样画蛇添足。内藤则向张元济透露,梁启超在日本攻击西太后的时候动辄谈到下流的事情,正显露出他为人之低。(张在这里附言说:这不是士大夫应该说的话。)梁任公说了西太后哪些话,内藤没有形诸语言或文字。据《小航文集》卷三《复江翊云兼谢丁文江书》,梁启超亡命日本,因揭宫闱秘事,大半捏造,那拉痛恨,悬十万之赏以购之,声价十倍,于是骆宾王之笔,胜于徐敬业之戈矣。梁启超捏造的秘辛,即便不是下删若干字之类的内容,也肯定不堪入耳,难怪将慈禧激怒,被内藤看轻。

不想纠缠在这个过于沉重的话题上,游记的轶闻也许更饶有趣味。内藤与张元济有一次关于康、梁的对话。张元济指出,戊戌政变后,康有为难道不知道,他的事业到那时已经结束,以后都是画蛇添足吗?张元济曾卷入变法,其后,他转而一心投身出版事业,也许就出于不愿意再像康有为那样画蛇添足。内藤则向张元济透露,梁启超在日本攻击西太后的时候动辄谈到下流的事情,正显露出他为人之低。(张在这里附言说:这不是士大夫应该说的话。)梁任公说了西太后哪些话,内藤没有形诸语言或文字。据《小航文集》卷三《复江翊云兼谢丁文江书》,梁启超亡命日本,因揭宫闱秘事,大半捏造,那拉痛恨,悬十万之赏以购之,声价十倍,于是骆宾王之笔,胜于徐敬业之戈矣。梁启超捏造的秘辛,即便不是下删若干字之类的内容,也肯定不堪入耳,难怪将慈禧激怒,被内藤看轻。

延伸阅读

  ●《中国史通论———内藤湖南博士中国史》(上下册)[]内藤湖南著,夏应元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月第一版

  ●《中国史学史》[]内藤湖南著,马彪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月第一版

转引自:东方早报/2008 /7 /27 /A07 版 书评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