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史纂修 >> 海外学界 >>
列文森的意义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28

胡学常

 

  杜维明说:“《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是一个天才人物写的一部天才的著作,一部现代经典,西方‘中国研究’一个时代的象征。很少有哪一部著作能够引发如此普遍的关注,如此持久的讨论与争论。”杜维明说的是大实话。

  列文森的这部著作,如今才有中文译本,真有些“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味道。据说,翻译这部天才著作,乃是十分艰难的、富于挑战性的课题,近十多年不断有人从事于此方面的努力,但多以失败告终,也先后有数部译稿由于翻译方面的原因,最终又不得不从出版社的案头“打道回府”。现在我们明白了,《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译本的迟迟不得面世,就相关的研究领域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列文森通常被视为以费正清为首的“哈佛学派”的中坚之一,与这个学派的其他中坚人物不同,列氏擅长形上思辨,富于想像力和审美感受力,同时,其运思总能关乎自身的生存体验,因而历史在列氏那里呈现的是真实的、活生生生的意义,而不是那种“纯客观的”编年叙述。应当说,列氏乃是以“专业规范”反叛者的形象出现在美国的中国学研究界的,他创立了一种不可重复的新典范。

  三卷本巨著《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欲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就涌现出了一批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们公开抛弃了先前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哲学。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即使没有西方工业主义的催化作用,看上去平稳的、传统的中国社会,凭借自身

的力量也将实现以科学理性的内在精神的现代化?列文森的问题仍旧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样一个老问题。这里浮现了一个关于历史的基本预设:历史是“进步”的,而“进步”主要意味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传统是中国的传统,而现代是西方的现代,西方的现代化成为人类历史“进步”的普适性样板,科学精神等现代化价值,乃是像中国这样的传统国家“进步”中必当追求的价值。可以看到,列文森的历史观念与现代化观念,总体而言,基本上是西方主流观念支配下的产物,显露出浓厚的“西方中心论”的特色。

  列文森论证说,传统中国社会凭借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现代化,它主要来自西方的冲击。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传统中国社会内部没有紧张与冲突,列氏详尽剖析了这些紧张与冲突的呈现状态,只是他的结论是,这些紧张与冲突最终都没有能够引发真正的社会变革。所以,列氏进而创制了“博物馆”这一著名比喻,借以说明儒家传统的死亡,它只是作为博物馆中的历史收藏物而存在,供人观赏,勾起人思古之幽情,却消失了其在现实的文化中的价值与作用。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所蕴藏的现代化观念及其运用的“冲击——回应”模式,在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始于六十年代末期的自我反思中一直遭受批评。这种自我反思的主要取向乃是走出传统的“西方中心论”模式,代之以“中国中心论”模式,小心谨慎地“在中国发现历史”。在今日所谓“后殖民”的语境下,中国学人已经热了一阵萨义德的《东方学》,眼下又正热着弗兰克的《白银资本》,据说这些均是“在东方发现历史”旗帜下的“路标性著作”。列文森及其《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在这种气候下走进中国学界,怕是有些“髦得不合时”罢。但是,阅读列文森,依然可以促使我们思考:难道东方天生便是如此特殊?如此自圆自足?在这个意义上,列文森来到中国,或许来得正是时候。                             转引自:中华读书报/ 2 0 0 0 / 0 7 / 0 5 / 0 0 6 /社科广角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