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史研究》编辑部邀请,2015年4月17日下午2:30,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研究所所长、历史系特聘教授王国斌(R. Bin Wong)先生访问我校并在人文楼四层会议室作了题为“清代财政与财政国家的概念”的学术报告。
王国斌教授
王国斌教授长期致力于经济学和历史学研究,坚持用历史学解读经济学,用欧洲史解读中国史,倡导不同时空的双向交叉比较,在欧洲史和中国史研究领域均极有建树,是享有盛誉的“加州学派”的中坚人物。
本次学术报告是《清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清史研究名家讲座”的第二讲,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夏明方教授主持。美国夏威夷大学王文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何平教授、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朱浒教授,《清史研究》主编祁美琴教授、副主编曹新宇教授和校内外师生参加讲座。
讲座中,王国斌教授首先从“财政国家”(fiscal states)和“经济有效政府的财政基础”两个概念入手,指出这两个概念强调的是欧洲近代早期国家形成中赋税的重要性,学界希望利用这两个概念说明欧洲财政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两个概念是从欧洲的经验出发的,并不能完全说明欧洲以外国家和地区的状况。他列举了学界基于这两个概念提出的四个假设,即“欧洲财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从近代早期开始的”、“近代早期欧洲财政与近代欧洲财政有连续性”、“其它世界区域除非有欧洲类似的政策就不能推动经济发展”、“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要按照欧洲历史上的经验实现”,认为财政固然对欧洲近代早期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也不是国家“故意的”,而进入近代后,欧洲国家才开始有意推动国家工业化,希望建立全国性的商品流通。这表明,近代早期的欧洲财政与国家经济发展之间并无直接关联,而近代早期和近代的欧洲财政也存在差别,并非一脉相承,这就否认了学界所提出的前两条假设。
由此,站在中欧比较的视野下,王国斌教授反观中国的情形,回应“中国除非有欧洲类似的政策就不能推动经济发展”、“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要按照欧洲历史上的经验实现”这两种假设。他指出,中国古代的税收目标是运用较低的课税减轻社会负担,虽然十八世纪的中国政府需要组织大规模的水利、粮食和仓储任务,但财政并非这些活动的唯一经费来源。小规模的水利和仓储事业往往由官僚、地方精英和民众协同处理,中国的社会精英在这些事业中享有一定的话语权,在清前期,中央政府并不能有效控制县以下的财政资源。
那么,如何看待中国的这一现象呢?王国斌教授认为应当从公共财政的立场审视清代的地方财政。他指出,在清代地方,精英有权决定他们在修理和建设寺庙、桥梁、道路等事业的开销,中国地方政府可以自行多方筹措资金用于公共服务,而不仰赖赋税一途,这就使清代地方财政与社会公共服务具有很大关系,从而带有公共财政的理论逻辑。王国斌教授还通过论述清代水利事业中地方政府、精英与民众的关系进一步论证了这一观点。在他看来,站在中欧比较的立场上,处于近代早期的中国,公共财政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故意”的影响远比欧洲要多,其涵盖了水利、粮食、仓储等诸项社会事业,课税较低的政策环境也减少了商业发展的阻碍,表明中国政府对商品流通是持支持态度的。由此再回看欧洲的经验,可以看到,对中欧近代早期财政与近代财政的比较是不同的两回事,如前所述,欧洲近代早期的财政并无推动经济发展的“故意”,而中国近代早期带有公共财政色彩的地方财政体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
王国斌教授进一步分析了清代后期国家财政与工业化、商品化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清代后期政府经费不断提高,海关关税与厘金成为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但这种希望通过国家力量推动工业化的努力终究无法解决其人口多而资本少的基本困境。庚子之变后,伴随着巨额战争赔款的压力,政府的财政危机日以沉重,经济发展面临着很大困难。这也给近代中国工业化道路带来挑战。因而在王国斌教授看来,“财政国家”和“经济有效政府的财政基础”概念符合欧洲历史上的政治经济状况,却不能说明欧洲以外的情况。而在近代早期,中国政府利用公共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举措比欧洲更加重要和有效。
夏明方教授(左)和何平教授
何平教授对王国斌教授的讲座进行了评议。他指出,1978年以来,国内学界在研究财政问题时多把其视作一种分配手段,而并未过多考虑财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王国斌教授的研究启示学者关注财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何在。他提出,财政是否可以与经济增长产生关联与政府的组织形式有很大关系。他还就传统时期中国社会的实际税负负担等问题与王国斌教授展开了讨论。随后,王国斌教授就宋元财政制度与欧洲的比较、精英在地方财政中的作用、财政对经济的作用及其政治经济背景等问题回答了同学的提问。
夏明方教授对本场学术报告作了扼要的总结,指出,王国斌教授所倡导的“交互式比较”方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它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同某种概念、理论进行对话。简言之,要进行对话,首先要对有关概念和理论进行拆分,将其放入不同的语境当中,从而在相似中找不同,在不同中找相似,进而找到概念、理论之间真正的差异。具体到本研究的主题,就是要看到欧洲近代早期财政所产生的“未预料的后果”和同期中国财政对经济发展“有意的推动”两条道路的异趣,从而在审视这一历史问题时走出线性的因果逻辑,寻找中欧之间根本性的制度差异,在整体和系统中考虑这一问题。他代表清史研究所对王国斌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并欢迎王国斌教授今后与清史研究所开展更多的学术交流。
会议现场
清风学社供稿(文:宋儒/图:刘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