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中文版 | English
新闻公告 清风沙龙 课外活动 学社简介 清风学刊 学社风采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风学社 >> 新闻公告 >>
著名学者李中清做客清史研究所
来源: 作者:  点击数:待添加 更新时间:2016-01-08

2016年17日下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中清教授应邀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在人文楼四层会议室作了题为“通过量化数据库来理解历史:以中国精英教育四段论(1865-2014)为例”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朱浒教授主持,夏明方教授、《清史研究》编辑部祁美琴教授、曹雯副教授、胡恒副教授,清史所董建中副教授、曹刚华副教授,以及校内外各专业的同学和史学爱好者一道聆听了李先生精彩的学术演讲。

李中清先生在耶鲁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师从张光直先生。随后进入芝加哥大学,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师从何炳棣先生。李中清教授曾执教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密西根大学,是美国“加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历任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和社会学教授、密歇根大学人口研究中心研究教授及中国研究所所长。现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著有《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压力下的生活:17001900年欧洲与亚洲的死亡率和生活水平》、《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历史文献、人口统计与田野调查》、《清代皇族人口行为与社会环境》、《婚姻家庭与人口行为》、《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李中清教授

李中清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和当代社会史、人口史以及社会学、国际人口史与人口学的跨学科研究,是社会科学史研究的倡导者,亦是将社会科学的计量方法应用于历史数据量化分析的先行者。本次讲座中,李中清先生首先介绍了量化分析对历史研究的启示与新进展。李先生与其研究团队通过搜集和利用大量档案、田野调查、家谱、碑铭等,引入社会学、人口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相关历史与社会问题进行量化分析研究。李中清教授指出,近年来,大规模历史量化数据库在收集、整理和构建方面的重大进展,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这两种认识论分歧间架起桥梁。历史量化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挖掘出新的客观、深刻的事实,有助于开展跨时段和地域文化比较研究,为我们掌握社会的历史和人类的行为提供一种更为全球化的理解,并进而构建起一种新的、自下而上、由繁入简的史观。系统、大规模的历史和当代中国材料构建而成得量化数据库与量化分析,可以为我们研究重要历史议题提供新的视角。中国同样有历史大数据,并且已经为推动新的求是型学术以及改写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有效地推动了研究方法的进步与革新。

接下来,李先生具体了阐述了历史数据库及量化研究方法的应用,并对1865年到2014年中国知识精英社会来源的相关研究成果做了系统介绍。谈及研究缘起,李中清教授表示,导师何炳棣先生在氏著《中华帝国晋升的阶梯》里指出,明清中举者中大约有40%出身寒门,社会精英的来源多样化,阶层流动性很强,这使其颇受启发。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兴起,教育精英群体已然成为与政治精英、财富精英并列的第三类社会精英群体。在全球主要大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具有长期精英教育传统和相关群体的国家。教育精英、政治精英与财富精英在中国有着长期共存、互为影响的历史,这不仅对我们理解传统与当代中国社会至为关键,也可能会为我们理解、应对当下人类社会第二次巨变中的许多重大问题提供线索和帮助。

讲座现场

李中清教授与其研究团队通过多方合作,建立了一个基于个人层面的、自1760年至今,中国教育精英的社会与地区来源及其生涯的数据库,其中包括绝大部分清代举人、贡生、进士和官员、大部分中华民国大学毕业生和公务员,以及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学毕业生和众多中国211工程大学的校友。通量化分析,研究发现,过去150年中,以最具优势的中国职业群体的社会来源而论,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与四种职业精英出身背景,即所谓“中国
精英教育四段论”。具体而言,1865-1905年,全国70%的科举成功者子弟来自绅士阶层;1906-1952年,60%的教育精英是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1953-1993年, 40%的教育精英来自全国的无产阶级工人子弟;1994-2014年,教育精英群体包括有产与无产阶级子弟,其中50%以上来自有产家庭。就教育精英空间分布变化而言,李中清教授指出,从乾隆年间科举晋升官员的地理分布来看,其遍布全国,相对集中于江苏、华北、华中。在20世纪早期则形成了北京-天津中心、江苏-浙江中心,尤其是江南和珠三角地区。从民国大学学生的家庭住址来看,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国立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学生有较强的地域特征。1949年以后,中国精英大学的学生地域来源也有明显的兼容性,在学校招生范围内,地域覆盖较全面。但在近几年推行的自主招生体系中,这种兼容性似乎消失了,地域偏向非常明显。概而言之,1949年后,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场革命,以往为社会上层子女所垄断的状况被打破。教育的发展以及工农子弟入读精英大学的增长构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无声革命,形成了中国学术与科技界的社会转型。基础教育的推广、统一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以及重点中学的设置等制度安排推动了这种改变。

作为对比,李中清教授进一步分析了中国香港和美国的情况,并提出比较视角下中国知识精英社会转型的一些思考。中国考试与招生制度的客观与相对开放的性质,使得中国产生了一种全国范围内的教育精英群体,他们不同于以往地方性精英,而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这造成了全国性的影响,不仅仅改变精英的社会流动,同时也造成精英的社会转型。然而,不断增长的财富、收入与机会的不平等,也是当今中国的显著特点。尽管近年来发生一些变化,但是相对开放的精英教育体系将持续推动中国社会无以伦比的社会转型进程。在譬如美国之类的大多数国家,精英尤其是受精英教育者主要来自于那些极少数富裕家庭,来自于长期为精英大学提供生源的特定中学与学区。在中国,恰如我们所讨论的历史进程所展示的,受教育的精英在不同时期来自于非常不同的职业群体,从士到商到农到工。就全球标准而言,这种来源差异巨大的精英更具有流动性与多元性。与西方截然不同,中国通过客观的考试确立的贤能统治体系合法化受教育精英社会转型的重复变革。在西方,贤能统治体系相对脆弱,因此这种社会转型更为艰辛。

提问交流环节,在场师生就历史大数据崛起与历史解释问题、数据库共享与联通问题、量化数据与历史研究范式等问题提出了疑问,李中清先生一一作了解答。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清代政治史研究工作坊:中国第一历...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清代政治史研究工作坊·文献寻踪系...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