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9日下午,历史学院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七讲顺利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包伟民教授应邀作为主讲人,在公教4201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以《历史观察的思维方式——从宋代城市史研究说起》为主题的学术演讲。
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次讲座问题的由来。今人对于宋代的感观,在国史研究中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分歧,包教授用“宋粉”和“积贫积弱”这两个词汇来代表两种对宋史评价极不相同的人群和观点,并列举了两派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及著作,提出了本次讲座的背景。第二部分为宋代城市史的学术史研究回顾。包老师首先介绍了日本学者加藤繁,指出加藤繁发表的《宋代都市的发展》等一系列文章对宋代城市史研究起到了重要影响作用,文中主要以开封为例,提出坊市制度在宋朝逐渐崩溃。而在当时西方世界,基本认为中华文明是一成不变的。1955年,美国学者柯睿格(E.A.Kracke Jr)提出“传统内变迁”的学术命题。受其影响,1959年法国学者谢和耐(Jacques Gernet)发表了《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一书,通过对宋代“城市中心和商业活动的突出发展”的研究,作者力图纠正西方世界所认为的中华文明一成不变的错觉。中国学术领域则深受西方影响,最后形成了一种进化论为基调的历史观。总之,大半个世纪来,中外学者基本上都是遵循加藤范式的思路向前推进,为之注脚,对此的质疑则很少,即更多的是强调唐宋之间的分裂与对比。基本认为,从唐入宋,为封闭的市坊制变成了开放的街市制。
第三部分为包伟民老师对应加藤范式的反思,通过对宋代城市“坊”和“市”的研究,提出加藤繁所依据材料的主要是都城的情况,并不一定反映了当时全国所有城市的真实情况。而且当时“市”的概念与当今时代是存在很大偏差的,可能是大型批发市场,由市令官进行管理,这点与后世不同,应该反思这一史实。第四部分中总结中,包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一些历史观察的思维特征,即要对所有的范式、理论加以注意,心存警惕。因为这些范式和理论是从个案中总结而来的,可能有相通之处,却不一定代表了所有个例的本身特性。并提醒同学们在观察历史时要避免片面化,指出历史研究的对象——人类社会是非常复杂的,一定要层层分析,多思多想,学会质疑和反思。
此次讲座中,包伟民教授通过对宋代城市史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历史观察的思维特性,其文章的逻辑性之严谨,语言之准确,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同时,老师还鼓励同学们要勇敢地去肯学术研究中的“硬骨头”,不要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敢于钻研,这些都令同学们感到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