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8日晚六点半,由清史研究所清风学社《清风学刊》编辑部、学术部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清风学社第一期清风论坛在人文楼清史所大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共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国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八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担任主讲人与评议人,还有数十位同学聆听了本次学术论坛。
论坛由清风学社学术部部长弭丽丽主持,她介绍了本次论坛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主讲人报告、评议人评议、自由评论环节报告人回应等。
第一位报告人是清史所博士生邓涛,他的报告题目是《从藩王到帝王、从地方到京师—试论明世宗的乡土意识和思乡情结》,他认为世宗从荆楚之地安陆州诞生到成为明帝国的一国之主,始终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不论是他为生父兴献王墓升格为帝王陵墓,还是将自己的故乡安陆州升格为承天府,抑或是世宗的南巡,以及最后从世宗创作的众多诗文,当中都体现了他的思乡情结和乡土意识。报告结束后,清史所博士生孔勇做了点评,他指出,作者的选题比较新颖,心灵史的研究对研究历史人物是有裨益的,这将帝王从神坛上拉下来,作为一个普通人进行历史考论。但是孔勇也指出了文章存在的问题,例如文章的章节标题不够恰当,对乡土、情结等词汇的使用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深究。
第二位报告人是清史所博士生特尔巴衣尔,他的报告题目是《舒赫德革职事件考》,他从满文档案和清实录等史料中梳理出了清乾隆时期满洲人舒赫德被革职一事的真实情况,这填补了以往汉文官修史书中刻意隐去这段历史详情以及背后反映的乾隆皇帝与舒赫德的矛盾。随后,清史所博士生张柏国进行了点评,他首先肯定了特尔巴依尔研究历史的强烈问题意识,其次是满文档案的运用使得人们对舒赫德革职一事更加细致深入。当然,张柏国也指出,特尔巴依尔的文章还存在着口语化表达、史料罗列而缺乏一些编排的问题。
第三位报告人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博士生陈柱,他师从国学院博士生导师乌云毕力格教授,本次报告题目为《关于拉达克协助清朝缉拿大小和卓木一事》,他从七个方面系统全面的梳理了历史上的拉达克协助缉拿大小和卓一事的起始、经过以及结果。尤其是他首次运用了近年出版的《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一书,将古代与西藏一体而存的拉达克地方政权协助清朝缉拿大小和卓叛乱后逃亡的大小和卓一事做了历史还原,文章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满文功力和史学研究功底。紧接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张闶对陈柱的报告进行了简短评价,张闶师从于倪玉平教授,他认为,陈柱的这篇长文体现了其扎实的史学研究水平,他首次运用满文档案本身就是对学术界大有裨益的事情。张闶也指出,文章还存在着一些行文和措辞方面的问题,希望陈柱对文章再进行某些细致打磨。
第四位报告人是清史所博士生孙会修,他的报告题目为《大革命期间中共上海区委的城市支部研究—兼论中国城市革命之命运》,他主要从大革命时期上海区委及其支部的组成、上级对支部的管理及其组织形态、以组织力建设为中心的支部活动、支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支部与三次武装起义几个方面对大革命时期中共上海支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爬梳,指出早期中共上海支部的组织建设还不够成熟,上海区委城市支部的命运也折射出了中共城市革命的历史境遇。接着,来自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博士生王龙飞对孙会修的论文进行了点评,他既肯定了孙会修论文的研究价值,但也指出文章中对上海支部的评价是否偏颇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论证。
接下来是自由评论环节,在场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纷纷就报告人文章中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了许多见解,四位博士生也逐一做了解答回应。本次学术论坛不仅为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开阔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对提高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也有重要的意义。最后,与会的博士、硕士等集体合影,本次清风论坛圆满结束。
(现场观众提问)
(部分与会的博士、硕士合影留念)
(图/文:杨晓丽)
清风学社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