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3日下午,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邱仲麟研究员做客中国人民大学“史学前沿”课堂,为大家带来了题为《从“传统内变”到“外部影响”——晚明以降北京旅行资讯的变迁》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夏明方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主要集中于介绍“旅行指南”一类的材料,这类书籍并非是现代的产物,至少在明代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路程书”。“路程书”做为专门的交通指南,主要是记载了水陆交通路线图等,并且附带记载了沿线的交通条件、气候、社会治安等信息。随着晚明旅游风气的盛行,这一类书籍获得大量出版,邱仲麟研究员重点介绍了晚明到清中叶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长安客话》、《帝京景物略》等,并且向我们展示了不少时人绘制的旅行地图。
接下来的第二部分,邱仲麟研究员以《都门纪略》及其增补本为例,探讨了道光到光绪年间旅游资讯的变迁。《都门纪略》中记载了不少即使在现代人看来也是很有必要的旅行内容,诸如其中的“风俗警语”中有劝告人们来到京师要提防所雇佣车辆绕路。而书中也记载了大量的客店、庙宇、试馆、衙署、警察等信息。
铁路的创建也对近代旅游业带来不小的影响,邱老师引用某位学者的话:“铁路以及它的流动性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就是所谓‘风景的发现’:一方面,铁路消灭了传统的空间形式和时间感,摧毁了两点之间的空间——旅行空间,带来景观的不连续性和间断性,铁路只知道出发点和终点。”铁路的出现使得人们逐渐忽视了点与点之间的风景,这种“中间地带”的旅行模式消失了。当然另一方面,铁路的出现也开拓了新的旅行空间,而各大铁路局纷纷出版旅行指南来增加客运量。其中《北京指南》是最具代表性的。
接下来邱老师陆续地介绍了《京奉铁路旅行指南》、《京汉旅行指南》、《大中华京师地理志》、《旅行杂志》等旅行指南,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他总结道,明清时期,受限于旅行条件不佳,纯粹为旅游而旅游者或许在比例上并不多,这时期出现的各种路程与旅行图册,已经具有明显的商业指南性质,只不过和西方旅行指南的标准并不完全相符。从嘉靖末年到抗战前夕的三百多年,北京旅行资讯的发展十分迅速,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变动有极大的关系。但是,仍然有一个问题需要继续思考:谁需要这些旅游资讯呢?至少从《北平旅行指南》的记载来看,这些人绝非是一般市井小民。
最后,现场同学们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邱仲麟研究员进行了提问,双方进行了一些互动和交流,讲座在大家的掌声中结束。 (文:王鹏玮 图:康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