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中文版 | English
新闻公告 清风沙龙 课外活动 学社简介 清风学刊 学社风采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风学社 >> 新闻公告 >>
2017年史学前沿第一讲:李伯重教授谈永远的“新史学”
来源:清风学社 作者: 清风学社 点击数:待添加 更新时间:2017-02-28

   2017223日下午两点,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博士生史学前沿课程迎来了第一讲,清华大学李伯重教授做了题为《永远的“新史学”》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黄兴涛、夏明方两位教授主持。

此次讲座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李伯重教授以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话“每一代人都要重写历史”为引子,梳理了中西方历史上出现的一波又一波史学革命浪潮。一方面,中国传统史学尊崇“天不变,史亦不变”的史观,这种情况直到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新史学》才出现改变,梁启超受到兰克的深刻影响,提出用西方现代史学方法即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其后,马克思主义史学、阶级斗争史学、影射史学等新的史学思潮也接连出现。台湾地区的《新史学》杂志创刊,和人大清史研究所主办的《新史学》集刊出版,这些又代表着新的史学革命。另一方面,在西方也不断出现“New History”思潮。兰克在19世纪中后期提出了“科学的史学”,提倡写历史要以可靠的史料为依据,James Harvey Robinson1912年出版的The New History中提出要借鉴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到了上世纪70年代,年鉴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勒高夫又提出了“新史学”,扩大了史学的研究范围。余英时先生将西方史学的潮流概括为“科学化”过程。其后,李教授又列举了近几十年出现的几种“新史学”思潮,以全球史、加州学派、华南学派和新清史学派为代表。

第二部分,李教授从史学三要素即史料、方法、时代与问题意识入手,探讨了史学如何与时俱进。勒高夫曾注意到,历次“新史学”革命都与“史料革命”紧密相关。史料革命一方面体现在文献资料的爆炸式增长,一方面体现在多元史料体系的建立。在这里,李教授生动介绍了贵州清江水文书的发现,展现了民间史料的影响和价值。吴承明先生曾提出,即便史料都正确,也未必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李教授也同意这一看法,同时还指出,第一手材料有时也是不可靠的。就历史研究的方法而言,历次“新史学”革新,其实就是史家们把别的学科的方法借用到历史研究上来而产生的。李教授借用吴承明先生的话表示了自己在方法上的看法,即“在方法论上不应抱有倾向性,而是根据所论问题的需要和资料等条件的可能,做出选择”。第三个影响史学思潮的因素则是时代与问题意识。克罗齐曾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不同的时代氛围、不同的问题意识会带来不同的历史研究和历史认识。李教授以孔子形象的变化为例说明了这一点,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

讲座的第三部分,李教授展望了新时代的史学。他以李中清-康文林团队和数据库CBDB为例,介绍了时下热门的数据库建设,同时指出,数据库建设一定要收录庞大的数据,在使用时也要以扎实的史料功底为基础。李伯重教授重述了傅斯年的名言:“史学便是史料学”,他提醒我们,无论史学如何变化,史料仍然是史学的基本功。

李教授演讲结束后,夏明方老师总结了此次讲座的内容,并且高度评价了李教授在史学研究领域的贡献。其后,由两位老师共同回答了在场学生提出的问题。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清代政治史研究工作坊:中国第一历...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清代政治史研究工作坊·文献寻踪系...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