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中文版 | English
新闻公告 清风沙龙 课外活动 学社简介 清风学刊 学社风采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风学社 >> 清风沙龙 >>
彭小研先生讲座:何谓跨文化情境?——张竞生与人生观论述
来源: 作者:  点击数:待添加 更新时间:2011-05-24

519下午,新史学系列讲座第12期有幸邀请到了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所研究员彭小研先生.彭先生多年来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在对跨文化的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和看法,此次演讲,她给在座师生做了题为“何谓跨文化情境?——张竞生与人生观论述”的报告。讲座由杨念群教授主持。

 

先生以张竞生于1925年写成的《美的人生观》为引开始讲座。在书中,张竞生认为自己的人生观是既不偏离科学又不偏离哲学的综合人生观。张的这一说法自然是与当时科学与玄学之争的背景密切相关,但是其所表达的观点透出的意涵可能并非至此背景就结束。比如张竞生在此书中,经常有一些名言警句式的表达,如“生命是一条长河,所有的支流汇聚成一条巨大的河流”,“生命的能力长存,不增也不减”。这些表述背后有着更深远的跨文化背景,其人生观论述可以串联德、法、日、中的跨文化思潮。

 

随后,先生追踪了张竞生的人生观来源。毫无疑义,张竞生的观点直接植根于当时的科学、玄学之争。尤其是,此次争论中的梁启超、君劢的一些说法影响到了张竞生,而梁启超与君劢的想法,却与德国生命哲学家沃伊铿有着很深的渊源,梁启超与君劢都认识沃伊铿,与他讨论过中西哲学问题,君劢还与沃伊铿合著《中国与欧洲的人生问题》。一战的爆发和灾难,使得欧洲思想家开始反思其原因。沃伊铿认为其原因是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和极端个人主义的爆发,因而提倡从生命出发而不是理性出发来重新构筑哲学的基础。在这一构建过程中,沃伊铿通过与梁启超和张君劢的对话,通过与君劢合写著作,他发现儒家思想的重要性,尤其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和现实逻辑非常有助于他建立以生命为基础的哲学。而沃伊铿又与法国的哲学家伯格森有着密切的来往,柏格森把沃伊铿的著作介绍到了法国世界。这是张竞生的人生观观点与德、法生命哲学传统的关系。而在日本,沃伊铿的著作被安部能成翻译,沃伊铿为翻译本作了序,对东方关注精神运动、共同参与讨论非常高兴。安部能成在翻译过程中创造了人生观一词,该词辗转至中国被中国知识分子广泛使用,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君劢早期对沃伊铿的思想介绍时使用生活哲学一词,但是在1923年之后,基本上采取了人生观这一译法,实际上是其留学日本时加以借用而来。

 

所以,关于人生观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跨国性的文化互动。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可能并不是简单的理论旅行问题。先生认为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应该超越后殖民主义的框架,在刘禾先生的跨语际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概念跨文化实践。这种跨文化实践并不仅仅是展现一种权利斗争、强国与弱国的宰制与被宰制的关系,而是一种更具开放性的对话。它可能跨越国界、性别、精英/通俗、古典/现代、人文/科学、国内/国外、自我/他者的界分,并从这种跨文化过程中看到主体呈现出一种流动性特质。

 

讲座结束后,先生与在座师生就跨文化中的主体流动性、主体的选择性、跨文化情境对媒体传播领域的启示、跨文化情境中传统的积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文:清风学社)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清代政治史研究工作坊:中国第一历...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清代政治史研究工作坊·文献寻踪系...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