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本所学人 >> 历史地理教研室 >>
萧凌波
来源:清史所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1-25

萧凌波,湖北天门人,1982年生,本科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硕士、博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分获第四纪地质学硕士学位(2006年)和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20097月至201110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1111月至20147月转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继续研究工作。20148月至今工作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现为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历史自然地理(集中于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影响)、灾害史、环境史。

通讯地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100872

E-mailxlingbo1@163.com


学术经历简介

自本科毕业(2003年)以来,一直以气候变化为线索,在历史地理学的大框架下开展研究工作。早期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重建(以古人日记为数据源);之后转向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水旱灾害的社会影响与响应机制研究,主要研究时段为晚明至清代;同时参与环境史的一部分教学与科研工作。至今已承担或参与十余项国家级、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1部;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SSCI论文6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4篇。

主要研究手段:从历史官私文献记录中提取反映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文字记录;基于一定技术手段(如语意判别、频次统计),将文字记录转换为可供定量分析和矢量成图的数字化信息;再通过时空成图,直观描述并对比分析历史上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机制。


参与科研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气候变化、极端灾害对清代华北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其时空差异分析”(编号:41501207,年限2016-2018),项目负责人。

2. 中国人民大学决策咨询及预研委托项目团队培育计划项目“清代华北典型水旱灾害案例重建及时空对比”(编号:15XNQ014,年限2015-2016),项目负责人。

3. 中国人民大学新教师启动金项目“17-19世纪华北气候变化、极端灾害与社会动乱的关系及其时空差异”(编号:15XNLF13,年限2015-2017),项目负责人。

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代灾荒纪年暨信息集成数据库建设”(编号:13&ZD092,年限2014-2018),一般参与者,协助数据库建设工作。

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过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研究”(编号:2010CB950100,年限:2010-2014),参与申请书、任务书起草,主要承担明清时期华北地区气候变化影响研究。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清代华北平原气候变化难民潮的时空变化” 410711272011-2013),作为第二承担人参与申请书撰写,负责社会经济代用指标序列重建及分析工作。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极端气候事件信息传播激发社会系统‘转入-转出’的案例分析” 417715722018-2021),作为第三承担人,负责历史案例重建分析。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历史气候与社会系统周期变化的协同效应分析”(413712012014-2017),第三承担人,负责协同效应分析研究。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清至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重大水灾的社会影响传递过程”(417012192018-2020),第二承担人,负责水灾社会影响机制与区域关联分析。

10.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流散欧洲舆图与晚清史事研究”(17ZDA092017-2019),一般参与者,负责晚清舆图与政区界线相关研究。

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志研究与数据库建设(多卷本)”(20&ZD2602021-2025),一般参与者,协助数据库建设并进行时空分析研究。

12. 中国人民大学校内重大规划项目“基于地方志的清代职官信息集成数据库建设与研究”(21XNLG042021-2026),一般参与者,负责部分省份职官信息入库并开展相关研究。


参与编写学术专著

1. 《气候、灾害与清代华北平原社会生态》(独著,科学出版社20213月一版),该书获第五届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著作三等奖。

2. 《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中国古地理(中国自然环境的形成)》(张兰生、方修琦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6月一版),主要承担第10章“古陆块抬升与东部低山丘陵地理环境的演变与形成”的撰写,并参与其他章节的修订。

3. 《中国环境通史》第4卷(清—民国)(梅雪芹等编著,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1912月一版),负责第6章“明清以降的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撰写。


发表论文列表(前三作者)

l SCI/SSCI7篇):

1. Famine relief, public order, and revolts: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refugees as a result of drought/flood during 1790–1911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赈济、治安与动乱:晚清华北平原水旱灾害中政府与灾民的消极互动),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8186)(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2. Famine, migration and war: Comparison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social responses in North China between the late Ming and late Qing dynasties(饥荒、迁徙与战争:晚明与晚清华北气候变化对社会的影响与响应对比研究),Holocene2015256)(第一作者)

3. How climate change impacted the collapse of the Ming dynasty (气候变化对明朝灭亡的影响),Climatic Change2014,总第127期(第二作者)

4. Multi-stage evolution of social response to flood drought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during 1644–1911(清代华北平原水旱灾害社会响应的阶段性变化),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4142)(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5. Climatic impacts on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Mulan Qiuxian” and “Chengde Bishu” in North China, 1683-1820(气候变化对清代木兰秋狝及承德避暑活动兴衰的影响),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2013391)(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6. Reclamation and revolt: Social responses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to flood/drought-induced refugees from North China Plain during 1644-1911(从垦殖到动乱:清代东蒙对华北平原水旱灾害难民迁徙的社会响应),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13881)(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7. Social Impacts of Climatic Shift during the decades around 1800 in North China Plain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3566/ 1819世纪之交华北平原气候转冷的社会影响及其发生机制,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435)(第二作者、通讯作者)

l 国内核心期刊(21篇):

8. 1736-1911年华北饥荒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气候、灾害、收成的关系(第一作者),地球科学进展,2020,(5

9. 基于核密度估计的清代中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第一作者),灾害学,2019,(4

10. 基于地方志的1736-1911年华北秋粮丰歉指数序列重建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第一作者),地理学报,2019,(9

11. 清代华北蝗灾时空分布及其与水旱灾害的关系(第一作者),古地理学报,2018,(6

12. 1736-1911年中国水灾多发区分布及空间迁移特征(第一作者),地理科学进展,2018,(3

13. 清末地图上的五常厅——德藏晚清吉林舆图研究之二(第一作者),社会科学战线,2018,(3

14.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二作者),古地理学报,2017,(4

15. 清代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6,(2

16. 清代华北平原灾害赈粮调度数量的时空变化(第二作者),地球环境学报,201456

17. 1766年以来黄河中游与永定河汛期径流量的变化(第三作者),地理学报,2013687

18. 1766年以来永定河汛期径流量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第二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281

19. 华北1743-17441876-1878年旱灾中的政府粮食调度与社会后果对比(第一作者),灾害学,2012271

20. Revolts Frequency during 1644-1911 in North China Plai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第一作者),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1124

21. 清代东蒙农业开发的消长及其气候变化背景(第一作者),地理研究,20113010

22. 1780-1819年华北平原水旱灾害社会响应方式的转变(第一作者),灾害学,2011263

23. 气候变化与清代华北平原动乱事件(第一作者),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74

24.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叶梅雨带位置的初步推断(第一作者),地理科学,2008283

25. 青海东部高庙盆地史前文化聚落演变与气候变化(第三作者),地理学报,2008631

26. 中国古代土地开发的环境认知基础和相关行为特征(第二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5

27. 《湘绮楼日记》记录的湖南长沙1877-1878年寒冬(第一作者),古地理学报,200682

28. 湖南长沙、衡阳地区1888-1916年的春季植物物候与气候变化(第二作者),第四纪研究,2005251


教学及其他学术活动

l 教学工作

1. 2008-2012年,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本科生《全球变化》、研究生《中国自然环境演变》课程的部分教学工作。

2. 2009年,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环境史课程的部分教学工作。

3. 2015年开始负责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研究生课程《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教学工作,面向本科生开设《数字人文与历史研究》(学科基础课,与人合开)、《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专业选修)、《气候改变历史》(发展指导)等课程,并参与本科通识核心课程《清代名家名篇选读》《中华文明史》的教学。

l 参加学术会议

1. 200910月,参加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暨2009年学术年会(北京),作题为《清代东蒙地区对华北平原水旱灾害的异地响应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的学术报告。

2. 20107月,参加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召开的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年会。

3. 20117月,参加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乌鲁木齐),作题为《清代木兰秋狝与承德避暑活动的兴衰及其气候影响》的学术报告。

4. 201210月,参加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开封),参与起草题为《清代华北平原水旱灾害背景下的政府粮食调度序列重建》的学术报告;会后在河南、山东、河北等省考察黄河故道及其历史时期决溢情况。

5. 201410月,参加第二届史念海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西安),做题为《1470-1911年华北气候变化、极端灾害的社会影响及晚明与晚清的对比研究》的学术报告。

6. 20165月,参加“数字人文与清史研究”工作坊(北京),作题为《煮赈、治安与动乱:晚清华北平原水旱灾害中政府与难民的消极互动》的学术报告。

7. 201611月,参加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年会暨“江南灾害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上海),作题为《清代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探——基于<清史•灾赈志>的统计分析》的学术报告。

8. 201710月,参加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年会暨“江淮流域灾害与民生”学术研讨会(合肥),做题为《1736-1911年华北饥荒指数序列重建及其与水旱灾害的时空关系》的学术报告。

9. 20188月,参加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做题为《清代华北蝗灾时空分布及其与水旱灾害的关系》的学术报告。

10. 201811月,参加中国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学术年会(太原),做题为《1736-1911年华北秋粮丰歉指数序列重建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的学术报告。

11. 201910月,参加中国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学术年会(上海),做题为《基于核密度估计的清代中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的学术报告。

12. 202010月,参加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历史视野下的灾害文化与灾害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线上),做题为《1736-1911年华北饥荒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气候、灾害、收成的关系》的学术报告。

13. 202010月,参加第6HGIS沙龙(历史地理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昆明),做题为《从辽东到口外:清初华北人口迁徙方向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析》的学术报告。

14. 20218月,参加第二届“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线上),做题为《清代中期直隶灾后跨省赈粮调度的定量重建与特征分析》的学术报告。

l 其他

1. 2007年秋-2008年夏,参加人民大学历史与社会高等研究所黄宗智教授举办的首届“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历史学研究”研修班。

2. 2008年以来,先后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谁在改变地球表面——北京的建筑地貌》(2008.08)、《罗布泊是否曾经“游移”》(2009.10)、《沿着峡谷穿越燕山》(2012.09)、《中国有宜居城市吗》(2013.11)等多篇科普性质文章。

3. 2015年底,受聘于中央文史研究馆,担任文史馆馆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先生的助手,主要工作为联络沟通、协助清史及个人文集的编纂及其他一些日常事务的处理,为期一年。

4. 201875日至82日,受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Aisa Global Institute)邀请,前往港大进行为期4周的学术访问,主要考察对方量化历史方面研究工作,并向其介绍清史研究所数字人文研究现状以及自己近年来的工作成果。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