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档案——访问记 笔记》(全三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俄】谢·尤·维特著,李晶、杨怀玉、张丽、叶柏川、王福曾译,李玉贞审校,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12月
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的名字为中国读者知晓,多半与他曾经代表俄国政府与李鸿章谈判修建中东铁路一事相联。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大型回忆录,则十分详细而全面地记述了沙皇如何从其所谓“国家安全”考虑修建中东铁路,并从俄罗斯需要不冻港而策谋侵占中国东北,攫取旅顺大连。维特描述的史实,如仅仅利涅维奇一人就在抢劫故宫后从中国运回了十车厢“战利品”,主要是珠宝,这足以说明沙皇的对华政策。维特关于俄罗斯与英国、日本在远东的角逐,以及他前往朴次茅斯与日本代表缔结和约的过程,对于研究后来苏联对远东国家的政策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史料。本回忆录内容之丰富,涉及重大内政外交问题之深度与广度,诸如国内的动荡、流血的星期日、1905年10月17日宣言的发表以及日俄战争等,交相辉映,构成罗曼诺夫王朝在风雨飘摇年代里大厦将倾之际俄罗斯帝国的“清明上河图”。对于俄罗斯的国内政策,如犹太人问题、宗教信仰、言论自由、普选权、教育公平等,本书都有详细介绍。
要写自己的政治经历,维特回忆录的画布上当然离不开皇上、宫廷重臣和他们的政治主张:其共同点是维持皇权,改革可以,但要按照10月17日宣言,实行君主立宪制。绝不走马克思主张的暴力革命道路,在保持沙皇统治的前提下逐渐改良俄国社会,这使人想起梁启超的“开明专制论”。维特用很多篇幅再三强调10月17日已经给了公民自由,提出了普选制,开启了宽容的宗教政策等,他苦口婆心地劝告其同僚,哪怕放弃些许利益,退一步海阔天空,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否则社稷不保,“自下而上”的群众革命,特别是土地革命和他污蔑为“渣滓”的工人的革命将把皇室和王朝吞没在“革命的浊流”中。
在这方面,书中关于尼古拉二世把农民和农业问题重重拿起轻轻放下的记述尤其发人深省。作为一国之君,沙皇尼古拉二世鉴于农业的落后状况一直是俄国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有意建立一个农民问题的特别委员会,以启动此问题的解决。但是这直接触动了世袭领地拥有者的利益,遭到享有特权的贵族地主集团的反对,他们紧密团结起来,声称俄罗斯的存在就是为了“养活我们”贵族和富人。尼古拉二世选择了向富贵者让步的方针,从而阻断了任何改革的道路,社会动荡,民怨沸腾,结果他不仅于1917年二月革命后丧失皇权,而且1917年11月后不久,维特和权贵们仇视的“革命的浊流”把罗曼诺夫家族冲到了红色革命者刀斧下。整本回忆录像是为沙皇尼古拉二世唱的挽歌。
从农民问题的角度看,维特回忆录的中文版尤其显得饶有兴味,亚历山大三世的改革固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俄国农奴受到的压迫,可是到尼古拉二世继位后的几十年里,这一举措对俄国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毕竟十分有限,农奴作为商品可以转赠、可以买卖的状况是有所改变,但要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使这个“人”有真正的“我”的“感觉”,却是遥远的社会任务。具有浓烈俄国特色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和活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围绕着这个问题。第一方面是农民企盼沙皇成为“开明皇帝”,但屡屡失望;第二方面是各色知识分子提出种种激进或缓进道路;第三方面,则有贵族和整个上层的抱残守缺,自然还有沙皇谋求永远执政,甚至想把“革命”一词从“字典里抺掉”;第四方面则是几近失控的日益强烈的工农反抗。维特虽显零散但依然真实的记述,对国内外政界学界多少年争吵不已的革命道路问题,不失为一部重要的参考书。
对于中国读者,回忆录尤其具有启迪作用,因为长期以来人们被灌输的是由斯大林主持的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历时8年编写的《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中的观点,是列宁的观点。试以1905年革命为例。列宁认为那是“十月革命的总演习”。维特则把它称为“革命的浊流”并极其激烈反对苏维埃。事实是列宁在1905年就主张由俄国“唯一彻底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领导俄国革命。他反对沙皇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要求,称那是一种“迁延时日的、迟迟不前的、使人民机体中腐烂部分的消亡过程缓慢得引起万般痛苦的道路”。他主张用一种“迅速开刀、使无产阶级受到的痛苦最少的道路”,即推翻沙皇制度,并把“居民中的半无产者群众联合到自己方面来,以便用强力打破资产阶级的反抗,并麻痹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不稳定性”。列宁一派就这样在政治潮流中亮出了自己激进的旗帜。列宁的亲密战友Л.Д.托洛茨基,就是1905年革命涌现出的精英,在圣彼得堡工人代表苏维埃主席的位子上与沙皇斗争过。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将托洛茨基有关这场革命的文章集结成册出版了《一九〇五》,其基调是热情讴歌激烈的工农运动。它给读者描绘的是与维特完全不同的景象。
1917年(俄历)10月25日俄国发生狂澜,苏维埃政权在革命的第二天颁布了《土地法令》,它表明,宫廷权贵们反对过的东西如苏维埃,成了新政权的基本制度和国策。俄国改良主义道路、尼古拉二世的君主立宪被历史否定了。从十月革命史研究的角度,维特的这本回忆录也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引出新的线索,开阔了新的视野。
以上摘自社科文献出版社官网 http://www.ssap.com.cn/c/2017-03-15/1052347.shtml
目录
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及其回忆录/1
维特夫人的序言/1
第一卷(上)
第一章/3
第二章/60
第三章/110
第四章/171
第五章/223
第六章/279
第七章/334
第八章/385
第九章/445
第十章/507
第十一章/569
第一卷(下)
第十二章/627
第十三章/708
第十四章/777
第十五章/850
第十六章/911
第十七章/981
附录一/1087
附录二/1092
第二卷
前 言/1133
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1907年6月/1135
汉堡 1907年6月/1147
汉堡 1907年6月/1192
凯特勒赫(Catleret,法国) 1907年8月/1245
比亚里茨 1907年8月(俄历)/1285
比亚里茨 1907年9月/1305
彼得堡 1908年1月/1389
维希 1908年8月/1424
维希 1909年7月19日/1433
比亚里茨 1909年8月/1453
比亚里茨 1909年9月/1508
维希 1910年7月11日/1542
萨尔茨施利尔夫(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附近) 1911年6月/1613
比亚里茨 1911年8月/1624
萨尔茨施利尔夫 1912年7月14日/1646
比亚里茨 1912年8月25日/1711
人物简介/1759
|